1938年,当全国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得进行的时候,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乡村,一个不起眼的男婴出生了。这里地处西北,日军并未侵略至此,此时还属于国民党管辖。他几乎不怎么哭,可能是由于妈妈怀孕的时候营养不良,可能是由于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将会带给他的苦难。
他的长姐大他18岁,海原大地震时只有几个月大。后来每当奶奶给他讲起地震总要感叹姐姐的淡定。地震了全家人都跑出了窑洞,才想起姐姐还在里面,等摇晃得不怎么厉害的时候进去一看,姐姐笑着眨巴着眼。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男主人公出生的地方。整个家里只有两床被子,一个黑瘦的男孩正好奇的看着婴儿,妈妈躺在床上,面色惨白。黑漆漆的窑洞不知住过多少代人,还有几世人用过的黑漆快要掉光的桌子,上面整整齐齐摆着几个碗。桌子的对面便是躺着婴儿的土炕,为了省柴炕的后面是一个灶台。灶台的旁边是土黄色的风箱。灶台里面靠墙放着一些柴火,紧接着是一个大型的案板,足足两米长一米宽。案板的对面摆着几个大黑缸,里面分别是麸子(小麦的皮),水,酸菜。窑洞有十几米长。在灶台和土炕中间有一个土砖砌的小台子,上面放着煤油灯。
一个老人突然推开门,一缕阳光洒进了着黑漆漆的屋子。这是这个婴儿第一次看见阳光,觉得无比新奇,便伸起小手试图抓住阳光照的有些发光的尘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