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那时候纯粹是一种好奇,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三毛。而今读她的作品是冲着她的性情去的。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这是对她的评价。率性、纯粹、感性、勇敢、随性、不羁、善良、坚强、大胆、淡泊。这就是我读出的感受到的三毛。
《万水千山走遍》:一路飘零《万水千山走遍》是三毛晚期的作品,是她的最后一本游记。记录的是游历中南美洲以及首次回归故土的旅行见闻。这样的游记我竟能多次读着读着就流下眼泪来。不是因为她的文字有多美,从中能读出深深的虔诚与感动。三毛的文字真的有魔力。
侃侃文字,说是游记,读起来更像是在写自己的心,自己的成长与感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对话,干净而纯粹。这是我读这些文字最直接的感触。
有人说,在这本里,她在半辈子的形色经历后,加之荷西的打击,文字与人生态度一起开始沉淀下来,有些地方写的比较透,比较空,比较沉。我不能说不是,人生阅历对三毛的影响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但我感受到最多的还是三毛的真性情。她太真了,所以自然的美她比谁体会的都纯,都深刻;生活中的无奈与寂寞她比谁读体会的都彻,都深刻。也正因为如此,她为了风景而看风景,她为了那方人那方水她愿意化身为其中的一份子,哪怕不是永远。
《万水千山走遍》:一路飘零有时候,暂抛烦恼与惆怅的她像一个天真灿熳的小女孩。这时候的她浪漫而明亮,还记得她“那日看见菜场的鲜花开得灿烂,忍不住买下了满满一怀”。忘却不快的三毛是一个满脑子跑火车的洒脱分子,对生活挚爱,热闹地根本闲不下来;她惆怅的时候确是另一种情况了。有的时候人的悲伤会有个对象,而有的时候,寂寥不过是一种甩不开的情绪罢了,背后的种种纠缠,谁又能理清呢。独自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本想举例来讲她的率性、纯粹、感性、勇敢、不羁、善良、坚强、大胆、淡泊,但似乎文字中满满的都是它们的混合,不知要罗列多少。 我想一个女子,要想走遍千山万水,其中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三毛的书中很大篇幅描写了困境,在洪都拉斯的雨城里奔波,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头疼剧烈,在去马丘比丘的路上遭遇洪水……但是这些,或许对她而言比有稳定的工作,平静的生活更加接近幸福的定义。或许她的骨子里,早就有这漂泊的宿命。流浪,再没有比这个词更具有浪漫色彩了。
《万水千山走遍》:一路飘零三毛通常是拿起行李,便要远行。即使是撒哈拉沙漠的无人区,只因为想看沙漠在夕阳下的景象,便想横穿整个撒哈拉。拥有这样举动的人,要么足够洒脱,要么足够执着,或者两者都有。
但是三毛从不停下,一个地方再好,再吸引她。她还是会毅然离开,选择流浪。我想,也许对她来说,这一个个地点只是生命的各站停靠。而心灵的目的地是她的家,她与荷西的家,而那个家已不复存在,她没有了心中的着陆之地。
《万水千山走遍》:一路飘零“只有失落的人才要追寻,我们又找到了什么?”读起来让人心疼!
“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人呢?如果手里有一天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
现实的家易寻,心灵却难觅扎根之土,便是三毛不快乐的原因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