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刷到给孩子送饭的爆款视频,点赞86万,留言5.7万条,转发3.2万次。
翻看留言,大家看到的点不一样,有人看到的是友谊,有人看到的是学业的辛劳,有人看到的是长辈对小辈的关爱,有人表示送饭的同感,也有人表达被送饭的温暖……但我看到的是做饭。
我想这个妈妈做的饭应该很好吃吧,一群半大小子能每次把锅里、盆里的饭菜都干光,不光是饿,更应该是饭菜好吃,要不然他们可以选择去食堂或小店,坐在那里好好吃,不比蹲在围墙边舒服。
有人说“有奶便是娘”,这话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不一定对,这奶得对得上他们的胃口。能让一群00后喊“妈”,饭菜的成色也得配得上。出于好奇,翻看了博主的主页,里面极少的几个关于吃的视频,饺子、混沌包得特别精致,馅多皮薄,刚学的凉皮看着也是色香味俱全,应该是位用心做饭的妈妈。
博主说,高三学业紧张,心理压力大,每次给孩子们送饭,谈谈心。有家长留言,每次拉着小孩聊天,小朋友们总是退避三舍,但是在面食面前,大块朵颐,所有的防备和伪装都卸下了,压力也得到了释放,这应该是个睿智的妈妈。
看,会做饭的好处又增加了一条。如果有人问小朋友学点啥,我看做饭就挺不错。
会做饭的好处千千万。省钱卫生自不必说,有时候友谊的小船也会越来越稳固。上大学那会,没什么吃的,用锅煮个泡面,加两个鸡蛋、火腿肠,外加一把白菜,同层的舍友都会闻着香来,一个变两个,两个便四个,四个变十几个,汤都喝完。
后来,这项活动变成非常规固定项目保留了下来,菜品也从泡面丰富到清炖海鲜、卤牛肉和炒菜,成为迷茫大学生活里少有的一个亮点。
除了这些,做饭也是基本生存技能。
日本有位癌症妈妈千惠,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不幸癌细胞扩散,生命进入倒计时。给女儿留下的遗产就是教她做饭,做饭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不管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很多家长跟小朋友说,只要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是一种短视和不负责任,不懂生活,走上社会,必然要吃生活的苦,不会做饭,常年吃外卖,肠胃不好,健康没有保障。
有人说,他们的双手是用来打拼事业的,不是用来做饭和洗碗的。把“十指不沾阳春水”理解为高尚,做饭便是low和低端,可是会做饭同样可以做到享誉全球,如湾仔码头的臧健和,老干妈的陶碧华,米其林餐厅大厨的身价也不菲啊。
可见,做饭也可以谋发展。
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用一道叫花鸡召唤出洪七公,并用美食诱惑洪七公教授郭靖降龙十八掌,“玉笛谁家听落梅、二十四桥明月夜、好逑汤……”光听菜名,都觉得是一件件艺术品,难怪洪七公不惜用一身武功去换取,这也是向上社交的典范。
如果说臧健和、陶华碧起步比较久远,黄蓉比较虚幻,那95后杭州女大学生设计的一桌“红楼梦中宴”在北京爆火,则是近些年的事。曾经看过她的访谈,蘅芷清芬、蓼汀花溆、荇叶河渚……一道道诗意十足的菜,使“”杏帘招客饮,十里稻花香;黛玉的潇湘一梦,宝钗的蘅芜君子”变成了餐桌上别致的风景,难怪成了爆款。
同样,做饭也是一种人生。
有华夏第一吃货之称的苏东坡,用十三道传世名菜串起跌宕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去世前写的诗,把黄州、惠州、儋州的贬官经历当成是“平生功业”。他的一生没有因为颠沛流离而消沉,而是用乐观、豁达、诙谐应对生活的苦闷,通过美食发现和记录生活的美好。
被贬期间,囊中羞涩,只能买本地人看不上的猪肉、羊脊骨,竟做出了东坡肉、烤羊蝎子等名菜,流传至今,更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篇。在儋州意外发现了生蚝的美味,开启了味蕾的新体验。
苏东坡用他达观的一生告诉我们,“人间烟火气,最抚烦人心”,不管置于何种境地,只要保持乐观,总能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如果心情低落,处于生命的低谷,不妨找个时间做顿饭,那滋滋冒油的烤肉、咕嘟咕嘟的火锅、新鲜味美的炒菜……总能带来治愈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