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
“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玲玲父亲为读大学算了一笔经济账,于是认定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人民日报发文:读书还有什么用?提出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悲哀。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读书的作用,难道还需要回答吗?这个答案写在数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中,写在无数普通人家“耕读传家”的匾额上。读书表达着一种愿意明事理的姿态,一种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好生活的心气。
青年作家刘同在一次演讲中讲到:
高三时和同学去长沙湖南师范大学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系,初试就被淘汰了,我的那些同学都过了复试。于是,在我同学去参加复试的时候,我就绕着整个大学城一点一点地逛。我看到那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结伴成群,一起弹吉他,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话剧,一起去看电影,在英语角用英文随意聊天……在我眼里,大学就好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样。
这和我在初中、高中单调压抑的校园生活完全不一样。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是个什么环境,难道大学都是这样的吗?
回去之后,我就一直想这个事情。我的家乡湖南郴州,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城市,生活了十几年,我周围的同学和熟人都是一样的,我的亲戚朋友也是一样的。同样的面孔、同样的思维、同样的习惯、同样的言谈,生活圈子极其狭窄,我稍微有点事,立刻便传得人尽皆知。大家都知道我成绩不好,所有人看见我必说的一句话就是,刘同你很难考上大学,你真不是读书的料。久而久之,我对这种环境生出了极度的厌恶,周围所有人都在唱衰我,每个人都认定,你,刘同,就这样了,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那时我抵触所有人。我不是不想考大学,我只是太讨厌那些在我耳边叨叨着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人,他们好像是情感绑架者,以所谓的“用心良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我施加压力,不断灌输给我可怕的理念: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全完了。
我突然开窍了,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门,通往一条从未见过的道路。我不再消极对抗,不再懈怠沉沦,我开始强烈地想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我想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而不是十几年来随时随地都会讽刺我的那些老面孔;我也想去参加那些社团,接触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人群;我想摆脱父母的安排,不再由别人告诉我该如何去做。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整个人都亮堂了。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不考大学,留在这个小城,找一份看得到尽头的工作,那我这辈子就真的全完了,我肯定被自己给堵死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有多蠢。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跟成绩好的人较劲,好像我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我无论如何也争不到。我人生的全部挫败都来源于此,我所有的精力、思想,也都集中耗费于此。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为了父母,为了亲戚,为了老师,为了面子。但那一刻,我才清楚地知道,考大学,不为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能够展翅高飞,离开一成不变的环境,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认识更多更好更有趣更优秀的人。
读大学的价值在于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了靠近他们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你现在努力,未来就会遇见那些和你一样努力的人,你现在不努力,你未来遇见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样的处境。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发表的演讲:
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我相信不少家长到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我作为院长也还在想这个问题。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
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你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
我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带到河南省驻马店,到一所农村留守小学,和那里的小学生一起吃一起住,接受教育。尽管这所小学已经得到当地乡政府的关照,但是条件还是很差,如果不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你不会知道条件有多艰苦。孩子们很受教育,我也很受教育。当你们在这里、在清华可以享受所有的优势和优惠的时候,你们其实应该好好想一想:我承载了多少人的期望?我需要做什么回馈社会?
有些学生,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无端的狭隘—在一些消极的舆论影响下,天天想着找工作,天天想着只为个人奋斗。其实我告诉你,为个人奋斗是很重要,但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你看看你生活的这个国家、你看看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有多少人需要你的关爱?你超越了多少人才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你难道不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你不觉得到清华以后、如果你的人生目标还只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找一份工作,实在是很狭隘?天下之大,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当你把自己限制到这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大学培养你的就是价值观,我希望大家都树立自己最认同的价值观。我真的觉得现在是一个大时代,希望我们毕业生每一位同学真的不要辜负你的老师、你的家长和那些对你充满期望的人,中国要想腾飞的话一定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青年人强大才会腾飞。我们清华人的奋斗目标从来不是、也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找一份惬意的工作!我衷心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也要有一个大我—即便在困境,也要有一个承担起天下的雄心壮志!做事的时候要做到极致,不留下遗憾。生命就是体验,既然体验只有一次,何不做到极致!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讲到:
人生的目标,读大学,不是一下就悟到的,是要有一个过程。大学绝对不是让大家只学一门知识,如果要领会大学的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在于读哪一所名校。我忠心地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体会这所大学的历史和文化。
我在浙江大学执教已经快17年了,如果说把看钱塘江大潮,看西湖的美景作为浙江大学的荣耀,我说那是分文不值的。浙江大学应该真正珍惜的是从竺可桢老校长带领浙江大学的学生西迁几千里,在遵义的湄潭办学的那7年,树立的“求是”校风。所以我历来主张,大学的文化是应该有历史的积淀,而这样的积淀才是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公益办学创始发起人姜岚昕: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深山,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同处一片教育的蓝天;梦想有一天,能够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走进华夏这个学院,同铸民族的情节;梦想有一天,能够让农二代的孩子真正同享这份免费的教育。请让所有的世人见证,我将倾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一生的力量,贡献一生的财富,倾尽一生的智慧,把这个事业做下去。
人活一世,终归一把土,精神才是永恒,我要以终为始的用心践行使命、以众为己的用力担负责任、以死向生的用魂播撒大爱!
历经磨难、多年打拼、颇有成就的他于2009年收购了华夏管理学院。
2011年11月11日,在他的倡导下由国内百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发起成立了一所公益的免费学院——北京华夏管理研修学院。
学院免除所有来校就读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及实习实训费用,现已帮助了数以千计的贫困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自学院办成公益的免费学院以来,创始发起人姜岚昕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专精、独特、引领”的办学宗旨和“优选、优育、优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做专、做精”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同修大爱梦想、弘扬管理大道、培育天下英才、促进世界发展”的办学使命,确立了将学院办成“中国管理人才首选培育基地”的办学定位。
制定了“使命,责任,大爱,荣誉,感恩,共享”的校训,明确了“道德的楷模,管理的精英,社会的脊梁”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住宿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三维导师制”的基本教育教学模式,实行了“早睡早起读经典、晨思暮省写日记、孝亲尊师做义工”的日常熏习制度。
实行了以做、学、教为原则的教学工作室模式,坚持在教学全过程中突出实战、实效、实操的培养特色,创造性的开设了企业家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实践课堂,坚持面向全国推举遴选符合“特困、特优、特长”标准的生源遴选制度等。
学院倡导:
放下区别心,大爱全世界,
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用生命践行大爱天下,
让世界同享爱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