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加周日的一点时间看完了奇葩说,辩题是“老婆年薪好几百万,我要不要当全职爸爸?”。
第一眼看到这个辩题,我没有想很多,因为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是选择不要,因为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全职爸爸会失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但是如果是对于一些还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我觉得可以选择要,因为做全职爸爸或许会找到自己想要去做的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期。
辩手的辩论很精彩,我就只说一些对我有触动的观点吧。
正方陈铭:
- 第一个点:全职爸爸不是要解决全部问题,而是要和你这个强制的全职妈妈拉平,我至少要和你拉平,这样才是男女平等!
- 第二个点:平等是不够的,你知道这个百万年薪的妈妈去单位后忙完手头工作要做什么么?她要去吸奶,她要找一个安全安静的地方,而我们国家现有育婴室的数量,太少太少了。
- 下面这段贯口太精彩,我必须一字不漏记下来:
你知道现在的背奶妈妈首选吸奶地是哪里?车上,妈妈们拎着箱子排电梯,坐到地下室,把车里用锡箔纸都挡好,双吸的方式在那整整二十分钟。全部吸完拿起奶瓶小心翼翼地把它盖上。用黑色的签字笔写好几点几分吸了多少放在那个干冰的箱子里。那个干冰的箱子是这个妈妈前一天或者前两天必须放到冰箱的冰冻那一层,然后把两个奶瓶放在里面,安安心心的放好,里面铺上一层已经冻了至少24个小时的干冰做第二层的保温,然后把它盖子盖好,拎起来,然后再上楼,再去开会,杀伐果决地,然后2个小时候再来一次,然后开会,然后下去,开会!下去!开会!下去!一直到下班,这就是一个背奶妈妈刚刚生完孩子第一年的日常,你敢说你做了全职爸爸就能和妈妈拉平么?
听完这段真心能感受到母亲不容易,因为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职场母亲更不容易。
反方熊浩
1.如果把年薪百万和愿意都当做前提,我们可以论证全世界所有的辩题,我方消失了。有哪个辩题能挡住你的意愿,还能挡住丰厚的财富!
2.这个世界存在非常多辽阔的空间,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选项,扎进去,然后觉得自己绝无选项,只能辞职回家,人生可以没那么辛苦。
3.第三个点:孩子的意见被忽视了,如果爸爸全职回去,把全部的精力投射到孩子身上,你和孩子的关系可能会异化。
4.第四个点:人和人真诚的相互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跟随社会高速旋转,一个人留在原地打转,你们不会再理解彼此的生活,只剩下冷暖自知。
我想说一下第四点,我是认同如果一方全职工作,一方全职带娃,时间久了如果对方聊工作,然后家里的人聊怎么带孩子,两个人之间会有一些隔阂,但是这个隔阂是可以化解的。
首先本身聊工作就很难聊,因为有很多不是相同职业的人结为夫妻,而你要是说工作中和同事领导的相处,这些话题是可以聊的,毕竟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都是可以通用的。只要两个人想要彼此靠近,让家庭更和谐,能聊的很多。并不至于两个人到了不会再理解彼此的生活这种地步。
而且做了全职爸爸也不一定就说他在原地打转吧,他在生活中也能感知和捕获到很多精彩的瞬间,对于家庭的经营和子女的抚养教育也很有经验,他也能在这段时间里找到自己的另一种人生意义和价值。并不是说做了全职爸爸他就没有办法实现个人价值,价值是自己不断寻找和探索出来的,不是别人附加的。
而在外拼搏的人虽然在跟着社会高速旋转,但是也是在他的领域里了解的很多,并不说他就是一个无所不能高高在上的人,他也有人性的软弱,需要另一半的抚慰和帮助。
所以没有那么夸张啦。
反方结辩
我方就是反对所有的全职家庭关系,因为这样关系的人,很让人心疼,他失去了外面的世界。钱应该成为拓展你的世界的力量,而不是进一步被限制,这个时代的有钱人应该做出更好的榜样,挣了钱,我们是离自由更近,而不是更远。
正方结辩
殊途同归,我们有了钱,就不要再被工作束缚住,让男人回到家里,有了那个空间,我们才有选择热爱的自由。那个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20年了,我们有这样的空间,我们敢于给自己一份释放,我们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而在剩下的时间当做,你爱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我希望你就精什么,精了之后,做得好。有这样的空间,有收入,挺好的!为自己鼓掌!没有也没有关系,来释放自己的热爱。
这两个结辩的核心都是挣钱是为了让我们更自由,那么自由是什么?
涉及到哲学问题了,参考书列上:《论自由》
书之后再看了,自由的定义太多了,对于我而言自由大概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想做的事情,想做就可以去做,不想做就可以拒绝。
比如说很多人都会臆想的如果中了一个亿你会怎么花。然而这个自由也只是财富自由,看了知乎的一些观点,自由也还包含意志自由,而意志自由往往更难实现,(emmm这又涉及心理学了..)
心理学家de Charms在1968年的一本著作中提出一个观点,人有一种对于行为“因果关系”的个人归因的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一个决策,发出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行为是和“我”有关的,这就是自由意志的本质。
大概就是在做自由选择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无意识的或者随大众的去选择大多数人的自由。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为了实现财富自由而兢兢业业,我有时候也会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加班,他们会说为了挣钱啊,有时候我会觉得说,他们怎么满脑子都是赚钱赚钱,难道工作的意义就只有挣钱吗。其实说只是为了挣钱我是不相信的,因为我能看到同事因为把一个项目做得尽善尽美之后的成就感,我也是真替他们高兴。所以很多人的挣钱其实也是为了换取其他的幸福和快乐,只是赚钱是个方式。
而且人也不能靠喝西北风过活,毕竟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组成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如果连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都无法满足,又如何完成上层建筑的满足。
人为什么而活,在进入大学之后我似乎就在思考了我这一生想要什么,虽然思考的较早,但是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无解的或者说答案在变化。后来还真是印证了朋友说的那就话,我总是无意识地去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而逐渐忘记问问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坚持初心,说真的,我真是又感谢又害怕这个朋友,她总是能大概地说出你的问题,但是不会告诉你如果解决,需要自己悟,是啊自己的人生怎么会交给别人去做决定呢,还是自己需要去理清楚才行。
所以啊,感谢你我的朋友。
因为这一点我去看了《认知觉醒》,看了部分的理论,可以逐渐理解自己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合理性,也更坚定地认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是啊,这个他人的反馈往往是满足了他人的需要,在这个社会中,想要立足也是不断地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在提供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人价值。无论是什么职业,能够提供价值的,能够满足别人合理的需要的,就是值得尊重的,就是有意义的。人需要先肯定自己,才能继续做下去,知道自己做这个目标的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才能不随波逐流。
明白了长远意义但是对于内在动机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的理解大概就是自己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件。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利弊。又发现了一本书爱德华·L.德西的《内在动机》,又要加入书单了,感觉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认识自己,和自己做朋友。稍微查了一下:"内在驱动力:就是发自内心的不断驱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这一力量来源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外界给我们强加过来的",和我的想法差不多,但是我没有考虑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
说了好多,我觉得待会还得捋一捋行文的思路,主要看了两方的结辩,感想就是:挣钱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而获得了自由我们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里可能是很多事情也有可能是一番事业),然后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是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出来的,如果做了全职爸爸的人自己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去探索,只是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选择也会少一些,这是弊端。如果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并且这件事情不是全职爸爸,这就让人有些憋屈了。
一下又想到了,自己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也很值得讨论,很多人甚至找不到自己想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大部分都不是那种中午吃什么,看什么电影的小事情,往往都是一个阶段或者一生想要做什么的事情,这件事情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件事,当然有些人的理想就是体验不同的事情,但是于我而言,一个想做的工作是我目前要考虑的事情(其实也想过,不同的人生阶段自己的角色会改变,职业也有可能改变,比较什么年纪都可以尝试改变,只是可能没有年轻的时候那么容易,但是这是长远的事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前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写得很好。
如何得到一份自己热爱、又有社会意义、又有钱、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工作?
其中涉及一个词“生き甲斐”,这个概念旨在解决一个普世的、存在主义的问题:找到那份让我们感到人生意义的工作。
1.如何系统性地判断当前工作的价值?
如何选择最值得你此生投入的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131113558.jpg
四层境界
微信图片_20210131114042.jpg
我们在构建自己的“生き甲斐”时,需要回答这4个原始问题:
1.1 我热爱做的是什么?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沉浸其中,而且不计较投入?你会提前很久就开始感到期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说:如果你经常弹钢琴弹到忘记时间,那你就是很热爱这件事。
这个热爱的事情如果没有确实需要花时间去尝试而且不是尝试一点时间就可以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2 我擅长的是什么
你所擅长的通常是那些对你来说容易做到、进步得很快,或者很容易就有耐心坚持到最后的事情(Ühss,2018)。比如说:你才练了一年钢琴,就考了4级。
也是需要多尝试的
1.3 我做什么能得到报酬
你做什么能得到报酬?我们需要从工作中得到金钱回报,才能满足其他生活所需。你能做的事情中,哪些可以在社会上兑换到金钱呢?比如说:在餐厅为顾客弹琴。
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1.4 世界需要什么?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这个因素包含两点:
(1)某个事物被世界所需;
(2)你认同在背后支撑这个需求的价值。
此时,你在做这件事时会感到自己有更高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是因为你的付出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同时,你也在社会上留下了来自于你的痕迹。比如说:观众听了你的琴声很感动,给你写了感谢信。
2.第二层:职场状态激情,使命,职业,专业
- 1.爱+才华= 激情
- 2.爱+社会需求=使命
- 3.利益+社会需求=职业
- 4.才华+利益=专业
3.第三层:四种美中不足:空虚、无用、没钱、困难重重
当我们只实现了4个基础要素中的3个,缺乏任意一项时,我们会有以下4种不同的体会(Ühss, 2018;Oppong, 2018):
- 仅仅缺“爱”时,你会觉得舒适,但感觉空虚 (Comfortable, but feeling of emptiness)
- 仅仅缺“才华”时,你会表现得热情与沾沾自喜,却感到不确定 (Excitement and complacency, but sense of uncertainty)
- 仅仅缺“利益”的体现是:愉快且尽情,但没有财富 (Delight and fullness, but no wealth)
- 仅仅缺“社会需求”的体现是:满足,但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用 (Satisfaction, but feeling of uselessness)
4.有哪些迹象能表明,你走的职业道路符合你的“生き甲斐”?
- 1.爱:可以全神贯注去做
- 2.才华:不仅仅指代我们已经拥有的能力,也指代我们在这个能力上进步的速率与空间
- 3.社会需求:被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总结:爱+才华+利益+社会需求
实现我们的“生き甲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别妄想一口吞下一头鲸鱼。每一种基础要素都需要以诚实、深思的方式分别被探索与挖掘,这意味着花时间与精力在上述的每一个维度上。
我们可以从副业开始,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勇敢尝试。此外,记得做好记录。我们可以写日记,或是用各种工具类app来记下自己的尝试心得。
...方法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