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给人的印象都是踏实上进,尤其是爱学习,而且不论学习什么新东西都很有毅力,最后提高很快。
其实,这都是表象,我自己知道我的弱点:我只有在集体性的学习中,我才有“优秀”的表现,比如学排球;但是在自学时,表现就非常差劲,所以内心里我对自己是非常不满的。为什么不满意呢?
我感觉自己仅仅是能坚持,但是在成效上非常低,导致自己的时间浪费严重,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装假”。
实际上自己仅摆出了学的架势,却没有真正想学明白,所以经常是不求甚解、蜻蜓点水。
表现最差劲的就是读书这件事,虽然我每天都打开书,但是却不能一口气读很久,总是读上十几页后就把书放下,即使后面什么事也没有,也不会再读下去。导致一本书可能要一年才能读完,大多数的书都没有读到最后。
我想解决我学习效率低、不爱读书这个痛点,所以欣然前往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黔东南聚会,希望借助战友的智慧帮我解决问题。
在与战友几天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我的这两个痛点产生的原因被我找到了。
首先,我在潜意识里给自己的学习设限。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法驾驭复杂的、高深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在“得到”上学习的都是一些浅显的“二手”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初级普及性质的,并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用战友杨怀玉的说法就是“鸡汤类”的知识。
其次,我追求速成。我总是希望在短时间里自己就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没有耐心去积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即便我给自己每天定了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也是在匆忙的“向下拉进度条”中进行,根本就没有真正投入的去思考,去求精。
第三,职业习惯形成了定式。我毕业后做了20年初中地理教师,每节课40分钟,一个内容一周至少讲8遍,每两年一循环。所以现在我做事持续几十分钟后必按暂停键,即使在写文章时也是这样,即便思路已经完全出来了,也不会一气呵成写完。不断地重复教同一个内容,导致我学习的心里容器也变小了,每天仅学习一点点新知就觉得足够了、该歇歇了。
原因找到了,接下类就是寻找解决途径了。
针对第一条,杨怀玉战友和余量战友都给我了很好的示范。杨怀玉的读书的量特别惊人,种类也特别杂,而且读书效率非常高,在聚会期间每天造成还翻译英文书籍几个小时。
余量一个中专毕业生,自考大专、本科、研究生,陆续在铁路、教育、法律几个领域从业,最近又兼职保险经纪人。用他的话来说: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你要去突破。
所以,我也不要给自己设限,一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行合一,为了在这方面有突破,我开始从头学习打乒乓球了,以前我认为我是无论如何驾驭不了那个小球的,因为它的技术太复杂、太细腻。
我们单位乒乓球高手非常多,我得至少需要练习3年以上才能有资格和他们对打,6年以上才能在对打中得到几分,好在我距离退休的时间很长,正好磨磨我的耐心。
因为我读书的习惯不好,战友建议我听书,其实我一直以来也在听,得到上、樊登读书会上都在听,但是它们的提供的听书都属于快餐类,我还是需要在喜马拉雅等APP上搜索更多的资源。
除了做到以上几点,我觉得还应该给自己定下做事效果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就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样具体可行,可检验。
国家在开展精准扶贫,单位在追求精准教研,那么迁移一下,我要实施精准提升!人生已经过去大半,浪费不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