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春,下周就是龙年春节了,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回家的心,归心似箭了。不管身在何方,家永远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在外拼搏又一年的亿万游子,终于要踏上归乡的旅程。
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春节也许是唯一的一次,可以和父母相处一段很长时间的机会,可是很多人回到家后发现:没回来之前特别期盼回家过年,回来之后却不是自己期盼的年味,每年总会和父母发生一些摩擦,让年味变了味道。
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自己曾经也是“曲中人”,颇知“曲中意”。现在自我反省起来,确实说错了很多话,说话的方式,说话的措辞,说话的语气都错了,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何和父母相处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践行,但一些简单又通用的说话方式是每个人有能力做到的。
01 不说嫌弃他们的话
代表话语:说了你们也不懂,懒得说
在外打拼的人,特别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每次回到家乡,总会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在父母面前也不例外。与父母相比,无论是收入,见识,格局总觉得自己比父母强太多了,优越感侧漏,总觉得父母思想太古板太老套,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父母得听自己的。不知何时在和父母的纵向关系中我们逐渐占了上风,而父母到了下风向。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是绝对的权威,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当我们从孩童变成少年再变成青年的过程中,我们有强烈的和父母平等对话的诉求,开始反抗父母的权威;当我们从青年逐渐走向中年的过程中,我们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社会和工作阅历后,我们理想当然的认为父母跟不上时代了,父母该听我们的了,心安理得的把父母置于了纵向关系的下风向,所以很多话从不想说,不敢说,变成了不愿意说,懒得说,理所当然的认为说了父母也不懂,嫌弃他们没见识。
俗话说的好:母子连心,父子天性。我们的一言一语,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一个无意识的眼神,父母是能察觉到的,只是他们看透而不说破,心理默默的忍受着你对于他们的不尊重。父母是一天天老去的,但思想未必也开始退化,他们年纪越大,越需要的是尊重,做为儿女,给与他们为人父母的尊重是最起码的孝道,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嫌弃他们的话。
02 不说抱怨他们的话
代表话语:要不是你们,我也不会一起跟着受罪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其著作《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生活不幸福的人,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疾病缠身,有的人孤单寂寞,当谈论不幸福的根源时,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庭,那样的父母,才造就了现在自己不幸的人生,在他们的口中,原生家庭就是原罪。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个体心理学派的鼻祖阿德勒反对所谓的心理创伤说,反对所谓的原因论,反对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他强调目的论,家庭并不是造成我们不幸的根源,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原话是这么说的: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即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如果你没有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当你抱怨父母因为没钱而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的时候,你把不能生活的更好归因于父母的没钱,这就是原因论,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你是为了达到现在生活不甚满意的合理化的目的而抱怨父母,以及给自己不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抱怨父母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公,为人父母鲜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无论父母的工作多么卑微,收入多么低下,他们都已经把最好的给了我们,这是我多年才领悟到的,与君共享。
03 不说指责他们的话
代表话语: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们还能干点啥
曾经看到过一段文字,颇为动容;
孩子,当我老了,希望你不要嫌弃我。
现在我需要照顾了,就如你小的时候,我照顾你那样,请对我多一些耐心。
当我老了,
手经常发抖,吃饭时常把菜汤洒在衣服上,
别嫌弃我,对我多一些耐心,
就如你小时候,吃饭也经常把菜汤洒在衣服上一样。
当我老了,
走路蹒跚行动不便,也想出去晒晒太阳,
就如你小时候,我用小车推着你出去晒太阳一样。
当我老了,
说话时常忘记了说到哪里,于是我把话再重头说一遍,
请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好好想想,
然后把我们没有说完的话再继续说完。
其实我谈论什么并不重要,请耐心待我。
当我老了,
每当夜晚,我一遍又一遍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时,
希望你不要打断我的思路,
就像你小时候,我给你讲上百遍小白兔的故事,
直到你微笑着进入梦乡。
这段文字里透露着父母的谦卑与小心翼翼,也寄托着父母的期待与渴望。动物,不只是人类,总会向下亲,而忽略了向上爱,孩子弄撒一碗汤,我们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父母掉落几粒米,我们则会指责父母糟蹋粮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我们永远只会选择孩子,大多数父母都是“懂事”的,总是想着儿女孙辈,自己的诉求和利益无限置后,对于我们的指责也会忍让,因为他们也是向下亲啊,向下,再向下,到孙辈。
无论你在社会上混的多么的风生水起,做人多么的杀伐决断,在父母面前请收起那一套,你有意无意的一次指责,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早已六月寒。当你用一个指头对着父母的时候,另外的四个指头都指向了自己。弘一法师曾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讲自己思。” 与君共勉。
04 不说忽视他们的话
代表话语:行了,别说了,我知道了,真啰嗦
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听父母说话,或者说是听父母絮叨,说不了两句,我们就会感到不耐烦,就会迫不及待的打断父母,于是一场刚刚开始的谈话戛然而止。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不能忽视的人和事,让我们疲于应付也乐于应付:老板的电话,客户的微信,同事的聚会,朋友的约会,一个也落不下错不过,唯一可以忽视的就是父母,忽视他们的千叮万嘱,忽视他们渴望交流的欲望,忽视他们想念我们的心情,忽视他们健不健康,快不快乐,父母仿佛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年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父母不求我们大富大贵,只求我们健康平安,没事可以常回家看看,正如歌词里所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藏着他们的七情六欲,藏着他们的需求和期待,所以做为儿女的我们要保持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个体,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父母才是我们最不应该且最不能忽视的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就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墙,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80岁的老人还有父母的宠溺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写在最后的话
最后,给各位读者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所念皆所愿, 所求皆所得, 平安喜乐, 顺遂无忧!
新年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