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书,听了一本关于许知远写的一本书,名字叫青年变革者,关于梁启超青年时期的故事。别人的讲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呢,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我概括出三条。
一,看别人是怎么想到写一本书的。
为什么会写一本关于梁启超的书,假如当你想写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怎么选题,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者兴趣去写这本书呢,看看许知远,也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选题启发,可能和你的工作有关,研究方向有关,或者个人兴趣所在有关。
说起来,你可能也觉得选题也可以很简单,许知远说他在一家书店闲逛时看到一本书封面上梁启超在注视着他,于是,他得到了一个启发,何不写写梁启超,况且梁启超还是新闻传播这块的一个前辈。比你想写一本书更具有操作意义的是你想写一本关于什么内容的书。就像我们写作就是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形成文字那样,你首先得有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一个思想,先不管这思想有没有用,或者高不高级。
还有,许知远写这个书,也是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个新的安排,转换原先庞杂的处理方式,用一个主题像锚一样把自己锚定在关于写梁启超这位主角的任务上来,既是对这个人的兴趣,也是对自己的关注和沉浸,按许知远自己的意思来说,因为写他,自己也获得一个内心上的安顿。借鉴到我们若想写文章或者写书,表达些什么,我们的灵感或者选题,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而能够在选题视角上得到扩展呢。
二,看别人是怎么样训练自己的。
这里就要把视线投到本书主角梁启超身上,许知远写到梁启超青年时期办《时务报》的事情,要知道,梁启超青年时期可不是光嘴巴上吵吵要改良革命什么的,实打实的他在做事情,写东西。具体是做什么呢,梁启超办报纸,而且在办该报之前,还给其师康有为写专栏,这使得他以后的文章办报纸有了大量的训练积淀。像后来的许多青年志士,比如毛泽东都是梁启超的读者。而梁启超之所以可以写东西,一方面是有不断的学习输入有关,还有一点是得益于一位平台型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纪律化的给老师康有为做事情,最关键的训练就是写文章,做编辑。
就好像当大家都在追着大V康有为的文章动态更新,梁启超作为编辑给师傅完成了许多工作上的助力,当然,本事梁启超也表示,康有为的许多课程和思想也很令其震动着迷。对于社会和时务,他本身也有极大的热忱和兴趣。
总结来说就是发现兴趣的选题,压上大量的时间刻意练习。
三,看看别人的志向如何。
一个人因为什么会选择去办报纸,把知识介绍给普罗大众。可能在现代人看来,大学毕业后不去找份工作来做,而是谈些社会理想,算是一种不务正业的类型。其实,梁启超给我们的启发则不然。他的目的是为了成功办成一份报纸生意,最后赚到盆满钵满,甚至金钱自由吗,虽然他的这份报纸也的确办到许多大人物推荐,并引起许多人加盟想要代理代销的状态。
梁启超的想法大概不止于此,他本身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系统的人,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情况。面对一个日新月异地海量信息社会,他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中外思想的精华,并对将优秀的认识和想法分享给大众当做自己着迷的事情,也许,说开民之心智也不算太夸张。
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他的志向有如基站,犹如枢纽,将他新知集结再释放给其他像他一样如饥似渴的求知人,他做的则是影响他人想法,启迪他人智慧的事情。其实,用许知远自己的话说,“我认为梁启超对于中国,很像福泽谕吉对于日本。他们都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成为了百科全书式的存在,他们都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梁启超是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系统的人,他创造的是知识的氛围。”
最后,要是说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心法是什么,我也把他概括为二点:
第一,人当有定向,专于一事,任情雕琢。
第二,人当做梁启超,最少要开放眼界与心胸,博观而能约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