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提到了快速阅读的必要性。这篇我们来谈谈关于阅读心态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4267369/5080106ae69456ff.jpg)
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技巧是一方面,心态的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一、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
众所周知,读书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获得知识,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来了解这个世界。也可以通过书本超越时间和空间,与牛人社交。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会觉得书里的知识就是珍宝,如果不逐字逐句地读,就很难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丢掉了宝贵的东西。书里的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如果看不懂,一定是自己水平不够,与作者无关。天呐!这不就是在说我吗?从来对书都会存在深深的敬畏感,觉得会写书会出书的人都很了不起!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不该去认真推敲。能被出版的都是真理,最起码有人认可。而我们的能力就是比作者差,如果我们能力比对方强的话,我们也可以出书,也可以成为作者了。抱有这个思想的时候,我就会认真照做。我觉得当我以后有一天变强了,有能力质疑作者的观点的时候,我再来质疑。所以经常被孩子他爸骂死读书。可是比起他的不读书,我起码比他优秀那么一丢丢,对吧?!
那书从何而来呢?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产物。本身作者就受当时整体背景知识的局限,而作者与作者之间也是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些书,你入手了。翻开看看,根本就没有包装出来的有价值。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你看不进去,看不懂,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原因有很多: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从其它文字转化为汉语,造成语意丢失。
也许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现在看来,那些问题早已过时,你体会不了作者在写书时的心态。当然无法理解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了。
也许是作者为了凑字数,生生把一堆材料改编成一本书。或者同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不断重复,营造重要感。而有些书说不定连作者本身都不知所云,你看不懂,读不下去,其实很正常。
出版业发展至今,早已有它的一套规则,其中很多原因都会造成文字信息过于冗余。有时,明明一篇文章就说得清的事,说了几百页。根据张凯的经验,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其中有可能80%是堆积资料,20%才是作者本身的观点和思考。而这其中,可能只有1%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话说,如果你能有1%的收获那也是赚翻了。
在这里不是说读书不重要,只不过单个一本书的价值通常没有大家吹嘘的那么厉害,所以不用跪在书本面前,而是要用轻松的心态去读一本书,就像和一位稍稍年长于自己的朋友聊天。有好的,就收下。坏的,就果断丢弃,不要留恋。这世间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不必对一本书死磕。我目前的阅读水平还分不清好赖,只懂得全盘接收。说到底是阅读量不够的原因。
二、有的书只需要你速读
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读书慢,一天才读二三十页。(我就是属于这类慢的人,但从未抱怨过。只是这个速度,真是龟速啊。)张凯说:慢不是问题,有的书就是需要慢。慢,说明你在线性地读,可能伴随着思考,可能伴随着顿悟,可能伴随着琢磨,或可能伴随着联想。但如果快不了那就是问题了。
那,有哪些书需要快速地看呢?
比如说,那种包装得好的书,看起来品想不错,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讨论的问题,作者的背景以及网友的评论,都让你觉得此书该买。但实际到手一看,整本书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话,要么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事,偏偏说了500多页。这种书你逐字逐句的看,真是浪费时间。
再比如有一些名气很大的经典书,写得很好,但是讨论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类书对你而言营养有限、意义不大。但你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看看,不必投入太多时间。
(由于篇幅有限,原谅我在下半章继续阅读的第三个心态。文章的出处,来自于得到App的精品课《张凯--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我在解读了之后,做出了思维导图。此篇文章就是照着导图,重新组织了一下内容。在得到学习过的战友不要喷我啊。本人学习此课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家里的囤书情况。关于张凯提出的很多问题,相信是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的通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