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1~40页,他给文化制定了一个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学校近期要举行班主任育人大赛展示活动,所以看到这个定义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所带班级的班级文化又是什么呢?
学校也曾经搞过班级文化建设展评活动,诚然贴在墙上的是一种班级文化,但就文化的内涵而言,班级文化远不止如此。
既然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那我就先来说一说我的班级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班级的习惯。
1.课堂气氛很活跃
从09级开始,我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一直到初四,课堂气氛都很活跃。有一些老师在讲课比赛时,会专门挑我的班来上课,甚至有的老师不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也专门来找我问能否借我们班去录课。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我想跟平时培养的小组合作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在小组里每个同学不管是组长还是组员,都会发挥他应该有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尤其是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由不同梯度的学生来回答,得分的奖励是不同的,所以孩子们的发言是很积极的,这样参与课堂的效果也就很有成效。
2.很自信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从初一第一次让他们登台做自我介绍,到后期的班干部竞争演讲,再到以小组为单位主持班会课,或者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题,我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上台展示的机会。有的孩子会有很明显的进步,从初一不敢上台,浑身发抖,到初四从容淡定,大方得体。孩子们在每一次的展示活动中收获自信、提升能力,这也是学生们在学校生活中除了课本知识之外所获得的成长印记。
3.很民主
我的班级管理很民主,几乎所有的评选都是民主投票,公开唱票,选票多者获胜。在这种民主管理氛围下,没有学生会拉票,更没有同学会有所偏颇,他们所推举出来的往往也正是老师心目中想要推选的。学生们会自觉地以自己推举出来的同学为榜样,如此循环,可以塑造一个风气很正的班集体。
文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而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其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定力,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
反思自己的班级文化,好像在集体人格上还有所欠缺,或者说我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语言来表述。曾经有老师评价说我班里的学生都透着一种阳光和自信,这是我所希冀的。
潜移默化中达成的默契是一种文化,我曾经在甘肃张掖一中学习时见识到一种校园文化。那里的校园无论何时,无论哪个角落,几乎一尘不染;那里的楼梯上大家都知道靠右行走;那里的课间学生们没有沸沸扬扬、高声喧哗;那里的桃树和李树熟透了,也没人采摘,因为要等毕业典礼上由学校献给表现最优秀的学生。
我还从前几天期中考试时,学生们的英语作文书写中见识到了仲琳老师的学科文化。是的,我虽然不是英语老师,纯属外行,可是我能从孩子们的书写中一眼认出哪些是仲老师的学生。
学无止境,班主任生涯即将告一段落的我突然发现,自己在班主任管理的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