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可以变好
他就会悄悄变好
对孩子来说,被信任是一种很特别的力量。我们越是能正面地期待,就越能带给孩子正向的激励。举个例子:一对兄妹抢玩具时,6岁的男孩动手打了自己3岁的妹妹。当你用积极的动机解释孩子的行为:你就会发现,男孩刚刚的暴力,只是选择一种不成熟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因为年龄的原因,他的情感还是高于了理智,他的本意不是伤害妹妹,而是难以割舍对玩具的喜爱。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拥有更多的耐心。你会在安抚好妹妹之后,把他抱到一边,询问缘由,等他平静下来,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会有自己最爱的玩具,但是打人是不对的,然后思考该如何向妹妹道歉。男孩学习到了三件事:
打人是被禁止的,
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
愤怒之后该如何修复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既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又让他在错误之中学习。如果用消极的动机解释孩子的行为:他是一个淘气的哥哥,他从不懂谦让,他很霸道,我们就很容易恼怒或是感受到威胁。接着,你还会狠狠地批评他的蛮横,没收他的玩具,转头给了哭泣的妹妹。在这起冲突里,男孩会不自觉地认同你对他的评价,甚至还有可能还会对妹妹产生怨恨。你对孩子行为背后动机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育孩子的不同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养娃这条路上,我们太容易看到孩子身上一大堆问题,而忽视他身上的温柔、善良和眼里的光芒。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是能给予孩子改正的勇气,还是在给孩子难堪?”很多伤害就能够避免。尽可能积极地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