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朋友圈。”
这是我拒绝加微信时会说的一句话,也是当面加微信时会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微信的“个性签名”——为了不让别人点开我的朋友圈之后玻璃心地以为我是把对方屏蔽了。
来品玩工作之前,我的朋友圈是关闭状态的。刚到品玩的时候,蒋老师打算让我做微信——如果作为一个微信运营却不使用朋友圈确实有点违和。“开了吧,这是工作。”这是蒋老师当时跟我说的原话。然而上周末的时候跟蒋老师通电话,我问他,“你发现了吗,我把朋友圈关了。”其实我的朋友圈已经关闭一个多月了。
写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不用朋友圈的一个解释。也许你看完会跟我一起逃离,也许你仍选择乐在其中。
以前的时候人们喜欢在其他平台吐槽qq空间,现在人们又爱上了吐槽朋友圈:昨天还在反手摸肚脐证明身材好,今天就要给人判死刑,养生类谣言月经一样准时出现,输入姓名或者提供图片得到一个随机结果的所谓“测试”也能疯狂刷你一脸的屏,上映一部电影之后朋友圈里的小视频连起来总时长超过90分钟,微商、晒娃、自拍、工作都是每日保留节目,一场大型和谐社会 cosplay 综合秀(2D版)。
在使用朋友圈的短暂时间里,我屏蔽了大概50%的内容——它们离现实生活太近了,而网络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逃离现实的工具。从高中到现在,一直都喜欢有选择性地交网友,凑巧选择的都是不怎么在社交网络中谈论现实生活的那种人——他们不炫耀生活,只在不经意间炫耀那颗聪明的头颅。说到底,我有太久时间没看过别人怎么活了,80%的人本来就活得毫无趣味,何况还是朋友圈里的活法。对于我来说,这些我毫不感兴趣的别人的高于生活的生活日常就像是源源不断的信息垃圾,毫无意义、浪费时间,我只想远离。
我是个没有什么“人脉”的人,我不在意自己错过了多少八卦、失去了多少点赞的机会。现在加微信这件事非常流行,你会在各种场合里遇到“加个微信吧”这句话。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我有很多加了微信之后就一句话没有说过的“好友”。也许别人还有其他的互动方式,比如点赞,但对我来说,那些不说话的朋友就像是死了一样安静地躺在列表里,过一段时间我们或许就想不起来对方是谁,也想不起来当初是因为什么加的微信。我不想当他人生活的围观者,也不需要围观者。我愿意为了这份舒适的距离感承担一点“无人脉”的风险,并认为物超所值,非常超。
当然,我只是远离朋友圈、远离熟人社交,同时又在其他的弱联系甚至零联系的社交网络刷屏刷得风生水起。倒算不上作弊,因为那些人我95%都压根不认识,这就是美妙之处,一种对现实的逃离。微信好友大多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物理聚集,豆瓣小组、贴吧、论坛之类的产品则是基于单一兴趣聚集,这两点都不能保证这个聚集群体的内容质量,而我对垃圾信息的忍耐程度极其有限。所以我喜欢微博,一是我能够主动选择关注对象,二是因为粉丝这个群体是因我而聚集。对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讲,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网络里的我非常张扬,但生活中除去健身这个属性之外也算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差异之大,非常吓人。想要避免这种人格分裂感带来的麻烦,也是我把生活圈和网络圈分开的原因之一。可以理解成,你双眼看到的都是我的躯壳,网络里的才是我的真实;也可以理解成,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网络里的都是我的幻想。愿你们在朋友圈里获得的乐趣,和我在自己身上获得的一样多。
远离朋友圈,其实是在逃离熟人社交和现实生活。说到底,我只是想有一个地方躲一躲。
首发于PingWest品玩|贾大方专栏
原文链接:【贾大方专栏】一个远离“朋友圈”的人
作者微博:@贾大方 @No-Pingwest
转载请完整保留本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