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供四个好用的方法:讲故事,设悬念,给代入,有反转。
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人们往往会怀疑一个理论,但很少会苛责一个故事
第一,怎么开头。
我认为最好用的办法,就是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方法也太简单了吧,但是我要告诉你,虽然它看起来很简单,却非常奏效
第二,讲谁的故事。
讲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
我的建议是,讲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认识的人的故事,要比讲离你比较远的人的故事,效果更好
第三,故事情节是故事的主体。
情节描写不仅仅是叙述故事发展那么简单,还要加入大量的细节和对人物感受的描写,这样的故事才能有血有肉。
第四,故事加金句,是一种很好用的行文套路。
小时候我们读《伊索寓言》,里面每个故事最后一定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好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好看,还因为它启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当读者读完你的故事之后,你适时抛出一个“高能观点”,替读者把故事后面的道理说出来,这时就会给人一种很走心的感觉。这里的高能观点,也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金句刺激。
设悬念,哪怕是相对的悬念给代入,制造熟悉感人天生会重点关注自己熟悉或者跟自己相关的事物。
心理学上有一个“鸡尾酒会效应”,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各种声音混杂的鸡尾酒会上,无论现场多么吵闹,只要有人喊你的名字,你总能听得到。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永远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敏感。
所以,不管你写作的主题是什么,在文章里都要刻意抛出读者熟悉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读者感到你的文章跟他们有关系。
我写文章时,有一套经常使用的大结构。
第一步:制造一个读者熟悉的问题,吸引关注。
第二步:顺着对方的意愿,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来赢得对方信任。
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第三步:开始夹带自己的“私货”,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此时就比较容易引发读者的认同。
反向铺垫,反转预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