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讲,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设计行文节奏,如何展开和推进内容。在这一讲,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提升写作文采,如何锻造自己的语言。
很多人都误以为,好的文采需要饱读诗书的功底,需要信手拈来的天赋。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错,可这是大师才能触及的境界。我们不需要把标准定得那么高,可以用一套更基本、更快捷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说一篇文章很有文采,真实的含义,是指它的语言可以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可以分为画面感和音律感,分别对应看和听这两种接收信息的方式。
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是形象化信息,需要在大脑里面加工之后,才能得到抽象化信息,形象化的信息比抽象化信息更容易接受。
阅读是一项非常消耗脑力的活动,好的作者应该以降低理解成本为目的。
作为一名注意力写作的高手,你需要尽力为读者提供更容易接受的信息。
一、语言要尽量简单化、口语化,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修改阶段,要尽量改掉以下几种语法结构。1、过长的从句,2、多层的逻辑,3、连锁的形容词。
这三种结构都会迫使读者放慢阅读速度,不断消耗自己的耐心,不得不去寻找句子的主干。
把一个长句拆成几个短句,把多层逻辑拆分成单层逻辑,尽量避免连锁的形容词。如果不好改,那就直接打碎原有结构,重新安排一句整话。
短句更容易产生节奏感、音律感,多用逗号,可以让你的文字节奏更加明快。
二、用文字在读者心里面画画。
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识别具象化的东西,不太容易记住抽象画的概念。
想要用文字画画,就要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善于抓细节,善于使用比喻。
动词和名词一般用来描述具体的事物,形容词常常用来描述抽象的感知,描述复杂的心理情绪,或者事物的一种状态,形容词的理解成本更加高昂。
只有初级的作者,才会喜欢堆砌华丽和模糊的形容词。高级作者会克制使用形容词,善用动词和名词。
不断叠加名词和动词,不使用形容词,一样可以勾勒出让人向往的画面。
好的细节描写,就好像好的材质和面料,赋予文字以质感,更容易引发联想,让人产生代入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比喻。
在使用比喻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已经用烂了的比喻,因为它们会让人无感。
比喻,就是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感觉。在表达一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好把它还原成一个具体的事物。要善于利用那些,本身就很容易带来感官和心理刺激的词汇。
总结:
降低理解成本,提升语言文采的三个技巧:
1、语法简单化、口语化;
2、用文字营造画面感;
3、用具体代替抽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