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生病了,不过挺庆幸的。这病现在才生,很多一起冲刺司考的女士在考前就支撑不住了。那段时间,于我来说十分的珍贵,感觉像苦行一样。虽然起早贪黑,但是却无比充实。既然生病就偷个懒,少些一点吧。
我读完了《佛陀传》的剩下的部分,也就是中篇和下篇。就一行禅师所想要表现的,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是一个先觉醒的活生生的圣人而已。这其实也符合小乘教派的做派。至此,把释儒道三家创始人还原成普通人的书都看了一遍。道家是熊逸的《道可道》,儒家是李零的《丧家狗》,释家是这本《佛陀传》。“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神都是由人造出来的。佛陀带着几个徒弟随随便便就好,一旦僧团上升到几千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就出现了。这时佛陀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今天我首先学会了一个词,就是“无明”。佛家说各种苦难都是由“无明”而来。之前我在一些佛教书籍中见过很多次,但是没一个作者是好好解释什么叫做“无明”的。所谓“无明”,其实用白话解释就是“不明白道理”,是愚昧无知的意思。“苦集灭道”,人有诸多痛苦,辨识它的所在,然后明白其中的产生道理,达到安乐的境界。其中其实只有两步,一步观察(集),一步思考(明)。
而佛陀所说的“明”,并不是什么都要“明”。佛教和印度教的最大区别,是佛教只关注本身。而印度教关注的是世界。举个例子,有一个比丘问佛陀世界的组成。佛陀说不知道。比丘就惊讶于佛陀怎么会不知道。于是佛陀就做了一个比喻。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父,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有无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
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有说过会解答这类问题吗?我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
“没有,世尊,你没有这样说。”
“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他便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那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恒,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感到惭愧,摩露伽子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摩露伽子说这些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印度盛行的传统导师是印度教的。所以大多数人修行佛法会进入两个谬误。
第一个谬误是知道越多越好。
因为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世界上任何现象任何细微之处都在印度教经典的解释之下。同样的问题如果去问印度教导师,印度教的婆罗门会这么回答:龟背上有四头大象,世界由四头大象支撑,龟浮在牛乳般的海洋上,一条巨蛇围绕这一切。
而佛祖只说我不逼逼这些没用的,我不教形而上学这种虚的东西。我的佛法是一种实证的修炼方法。你跟着我修行,就可以得到证悟解脱。这让我想起我国古代的孔子所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其实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分歧了。佛教东移之后,大乘佛教和金刚乘结合本土弄出来很多形而上学的东西。
第二个谬误就是,节律越严越好。
佛陀的僧团曾经经历过一次分裂。佛陀的表弟说佛陀的僧团戒律实在太松。一个真正的比丘因该过着更严格的苦行生活。只能穿破的衣服不能穿新衣服;只能在森林里睡觉而不能睡在寺庙;只能吃素不能吃荤(原始佛教可以吃荤,也就是所谓的三净肉)等等。于是带走了一群比丘自称一教。
当时印度教的修行者普遍传统是修行的越严格越好,你现在还可以在印度听到有绝食修行的大师。佛陀认为这不对,因为佛陀一开始也是跟着印度教的导师修行。有一次好久没吃东西差点饿死在河边。然后就有了著名的牧女用羊奶供奉佛陀修行的故事。佛陀认为身体是脱离苦海的筏子。既不能放纵贪吃,也要保持合理限度的营养。讲究是一个中庸之道。
《人的宗教》这本书中说,佛教并不是在印度消失了,而是与印度教融为一体。印度的佛教在这两个谬误上越陷越深,于是又变回了印度教。而同样传到我国的佛教在两个问题上越陷越深,就变成了大乘佛教。
今天还有一个让我感叹的,是所谓的“佛渡有缘人”。
佛陀问马夫:“你可告诉我怎么样驯服马匹?”
马夫说:“世尊,马有不同的脾性。有的驯良,只需要数句温柔的话就可以令它自然驯服;另一些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刚柔并济的方法;有一些非常难驯,对付它们要用非常严厉的方法。”
佛陀笑问:“如果你遇到一匹马,用这三种方法也无法驯服,你又如何?”
“世尊,这个时候我只有把他杀了。这个时候留着他,他的坏脾气会感染其他马匹。世尊,我也真想知道你是怎么教导你的弟子的?”
佛陀浅笑:“我也与你一样。一些比丘要通过温柔的方法,一些要通过刚柔并济的方法,一些药通过非常严格的方法。”
“你又如果处置那些不受任何方法影像的比丘呢?”
佛陀说:“我会和你一样,把他们杀掉。”
驯马人大惊:“什么?你会把他杀掉,我以为你是反对杀戮的。”
佛陀说:“我并不是真的把他杀掉。面对这种人,我会把他逐出我的僧团。不再承认他是我的弟子。聆听真理的机会是很宝贵的。把他逐出僧团,不是在精神上扼杀了他吗?”
正如有句话说到:“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就算是佛陀,也不渡所有人。世上任何企图影响他人行为的人都要明白不能强求。不论是销售还是传教,都是如此。销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自己的意向客户。在每个客户身上都平均花费精力的,必然不是一个好销售。我明白你自己手上有一个好东西的心情,不过人的缘分至此。佛陀就看人很准,他主动邀请进入僧团的比丘都是可塑造之材。
最后我想说一下活在当下的修行。虽然一边工作一边修行有莫大的好处。但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一般磕头烧香。小乘佛教是要实打实的修行才可以渡己。无论僧团事物如何繁杂,到处有人邀请佛陀讲法。佛陀还是保证每年三个月的闭关冥想。最终佛祖认同的开悟境界,倒是有迦叶尊者这个例子。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典故的深意: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我相信很多人看典故的深意看不懂。我倒是今天才觉得我看明白。只要你可以自己看着花就可以感受到喜悦之情。进而可以感受到别人拿着花的喜悦之情。你就证道了。
佛法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艺术。通过佛法的修炼,你可以感受到吃饭的滋味,睡眠的安慰,呼吸行走,在专注和意义感下,无不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看着鲜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喜悦而微笑,只不过是证得了活在当下这个境界。佛祖持花展现给众人时,其他人都沉浸思考着佛祖做这件事的意义,迦叶尊者却体验到了花的美好。用佛陀的论证,迦叶尊者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一朵好花放在你面前,怎么能不尽情享受呢?何必庸人自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