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000多字,说的是楚亡前的100年前的楚的历史。当然这个时间其实我是不怎么了解的,而我做的说是历史不如说是思考。
回到文中,作者给出的结论是楚国王权旁落,大臣结私,不思进取。就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可是这样的思考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不够,特别是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得到的太少了。古人用他们的一生所写的历史,我们不该就这么简单的评论。如果说,该文作者给出的结论是内因,我们是不是还要看看他的外因。我们还可以从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来看待楚国的灭亡。一个物种的灭亡我们可以用适者生存,一个国家的灭亡有共性也有特性。一般历史上一个国家的灭亡有很重要的客观性,也有能作为的主观性。就如巴菲特说的,宏观环境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而微观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比如,明朝的灭亡有其客观性。大气候的变化让内部发生了饥荒导致了而王朝内部处理不善导致了农民起义。同样是气候的变化让北方的游牧名族不能在悠闲的松散低效组织形式生存,必然选择合并。最后,出于生存也由于合并和体量的增加对原本不敢想的也敢想了,比如抢劫中原王朝,甚至代替他们去环境更好的地方生存。在内部农民起义,外部游牧民族崛起而自身管理又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如果一个国家体量够大,是有几次给你错误的机会,而体量不够大的国家只要一次错误就足够毁灭一个国家。如果你对同时期(明朝)的地中海人口小国影响力大国威尼斯共和国研究,你会发现在一千年的历史里他们是多么的务实和多么的小心管理国家,不管是元首,还是议员甚至底层的管理和行政人员的选择上是那么复杂的谨慎。
我们再回到楚国的历史。那时中国还是正在的封建制,天子分封诸王,诸王分封大臣,社会地位是可以世袭的。说到世袭,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一定是坏的,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大家一定是没有想过得,为什么很多现在国家对国家元首的选举是有年龄限制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26岁就有隆中对的才能。古代的寿命本就短,如果按现在的选举法选举你会发现能活到选举年龄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个人要不是很有能力,要不就是运气很好。世袭制保证了管理国家的是很小就被培养出是管理国家的,这样他们在20出头就有能力管理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当然,世袭也有权利的垄断造成的社会的不公平和社会的断层。很显然,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会在罗马的共和国制度慢慢的变成君主制也是有理由的。在这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就能很好的解决管理的能力和社会的流动,虽然没有出现所谓的民主制可是也让整个国家很好的发展。
又跑题了还让我们回到楚国的历史。看那段历史,我们要看楚国的灭亡,也要看到那是时期同样被灭的国家比如赵国,韩国等等,也要看到最后的赢家秦国为什么成为最后的赢家的原因。我们要相信古人和我们是一样聪明的,少的只是教育的科学和科学的教育。封建制也是那时候人类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同时期的所有国家也都是分封制,除了秦国。秦国于公园前356年进行了商鞅变法,其中一条就是给予在战争中有军功的平民以爵位,而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有特权,这用现在的话就是给人附能。从大的方面说是给了社会不同层级流动的机会。文章里说,荀子的学生白起不能为楚国所用。如果你是白起,你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你有才华最多也就是大臣的门客,可是你在秦国却又机会做大臣有爵位。是你,你怎么选。而文章里说的发生的秦找间的长平之战已经是在公元前262的事了。那是在商鞅变法后的94年后了。在古时,平均寿命短,35岁一代人也经历了2代半的人了。一个人坚持两年半的肌肉锻炼也该有一身肌肉了,何况两代半的人的时间。秦国的精神面貌也一定大为不一样。如果我们回到近代,我们看看明治维新的时间是1868年开始,而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表现和后面的影响,同样的变法,日本用了26年。所以,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3.6个26年的秦国发生了什么。用明治维新对应商鞅变法也许更能理解,那么你是不是该去看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有多少是相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