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学习英语,如果要问我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我自己都说不上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学习的效率也不是很高,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已经一二十年了,但是我的英语水平,也不过是在大学6级以上。
而且我很多时候还是会回到底层,比如说BBC的英语发音,比如说赖世雄和恶魔奶爸的英语学习方法,因为发音的入门底层建构不牢固。需要耗费很多精力。
最近朋友推荐了十点读书的一门课程。我立即下单了。吸引我的是什么呢?就是她把自己公司的厨师培养成了英语老师,把家里的保姆也培养成了英语老师。
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其实是特别难的,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这样,那到底有什么样的诀窍,能够让她做到如此呢?零基础变成英语老师。十点读书的这个课程——撕掉单词语法书,改变你的传统英语学习(杨妈)告诉了一些方法。
今天听完第1节课之后感受到确实是有一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习误区。
误区1:先读写再听说,最后成了哑巴英语。
里面,主要是通过一个对比,给我们先呈现了两张表格,一个是基于四十个国家的国际雅思考试的分数统计。一个是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程时间安排。
数据来自杨妈的课程对中国人来说,我们都觉得自己考试蛮厉害的,但实际上我们的英语考试分数和我们的上课课时的效率,都不是特别高,甚至是落后的。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的汉语是象形文字,外国人学汉语也是非常难的。但是英语它是属于拼音系统,对听力要求挺高的。所以你看外国人学汉语,他不学文字的时候,使用学习英语的方法,他只是学说话,可以几个月就学会说汉语。就是因为他听得多,利用听说模式。
而我们学英语,用的是读写模式,很多人还没有听过英语,就开始读和写。但是,我们自己学母语的话不是这样的。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耳朵要听到很多的事情,就在说话之前我们就开始听,然后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出来,最后到了小学我们已经会熟练地说话才开始学拼音学汉字。
所以你看学习英语的模式跟我们学习母语的模式是不一样的,而我们普通认为中国人的这个读写能力都要比听说能力强,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去开发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投入也不够。
有的人说,我明明就听了呀,我天天听BBC,可是你真的听懂了吗?
我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放录音的,可是一周几节英语课,就那点时间能指望听到的内容就可以进入到脑海吗?很长时间只听懂了几个词而已?至少我到大学的时候,英语听力都还是连蒙带猜的。所以很多人最后都学成了哑巴英语;我是到大学考六级都是胡乱填听力;直到毕业后必须要交流,才开始改善听说。
那怎么改掉这种模式呢?杨妈说一定是要多听,不断听,但是这个听也是有技巧的,就是你要听能听得懂的,找很简单的入门,跟生活相关的,比如说,看剧,听歌,生活里面的词汇,句子。
而不是一上来就去听国际大新闻、宇宙大爆炸、太空航行等等,除非有特别的兴趣。
否则因为太遥远了,听的时候不懂,然后学习了,跟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之后你又会忘掉。
有人又说了,那学习生活中的词汇,不是依然会忘掉?
在生活中的词汇可以不断重复啊。你学会了眼睛、眼睫毛、眉毛的词汇,那你天天化妆、洗脸的时候,你就想一下呀,蹦一个句子出来呗。不出一周,你肯定会记得很清楚。我最近看《相约星期二》,里面有个词汇hazel-eyed,榛眼。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这是作者描述他弟弟的眼睛。同时我还记得他使用了,什么样的词去描述他弟的性格、头发。所以这就很难忘掉。
误区2:学习不需要工具
我在学翻译之前会觉得那些口译的人好厉害啊,说完一句话立马就能够翻译出来。但是事实上呢,他们每天会在这个环境里面接触到的很多词汇,特别是国家报告一类的,都是需要一些专业的固定用语,因此,需要积累。
比如昨天这个新闻里面报道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should grasp the main trends, seize opportunities, face problems squarely, and rise to challenges. They should aim for the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bestowed by history, and be vanguards in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build China into a powerho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肩负历史使命等等,这些词汇,你临时的翻译不一定准确,所以,即便是翻译家也需要借助自己的库存和原始出处。
平时碰到好的英语,还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图书库存起来。像上面引用的那一段,如果我碰到类似的“迎难而上、引领发展方向”可以直接翻译。这个概率在一些讲话里面特别容易出现。
平时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那就需要去查询,在百度翻译和欧陆词典等等,都是非常有用的一些工具。
我们要学会使用现代的工具,让学习变得更简单。现在学习英语的工具特别多,像每日英语听力、可可英语、流利说APP,还包括学习强国里面的今日英语,其实都是非常有用的且免费的学习途径。
误区3: 学一遍就够了,不断背单词
学习英语就像很多人读书一样,有的人读书追求快,是去积累量,一年读了多少?
我并不是反对求快,就像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一定是要快的。如果你追求理解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那你多半做不完考试题。所以那是需要大量浏览。
但是好的经典的东西一定是要反复咀嚼的。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反复去朗读、复习的。
大家是不是还记得以前背诵过的唐诗宋词?即便不完整的复述,但是你看到的时候能知道自己是学过的。
那学英语的时候,你又背过多少课文?
我们的误区是很多人只去学单词,就是脱离语境的学习单词。但是英语句子里的很多单词的发音变了,他听不懂。
单词是在句子里面呈现出来的,比如说美国的英语里面有很多的连读、爆破等等,如果你不是听了句子,不是理解了句子,你根本就想不到那个发音是那样的。你是需要根据语境去理解词的,因此单纯的背单词没有任何用处。
I didn’t ever really come alive for myself.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这个句子连读的时候把t给省略掉了,然后n 和ever连读,变成了never。如果不看句子,你听得出来吗?
图片发自teachergwen的公众号我们去学习文章,文章句子里面的单词就是非常有用的啦。比如说我今天学了一句电影台词:Victory stands on behind the sacrifice.(胜利是建立在牺牲的基础上)。
误区4: 不练习,默读默记
汉语有一个词非常流行:默写。我想现在很多小学的家长,一定都有过跟孩子听写的经历。
但是学习英语,你有一直听说吗?有的人说没有语境呀。
那最好能有一个人跟你练习,找一个语伴,你天天说。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就自己对自己说,录下来。
我有一个朋友以前雅思一下子考了8分,他是非英语专业,也没有专门备考,震惊了许多人。但是他的英语学习就是大学开始:每天都自己跟自己说话,录下来,听。
有的人说爱我的英语太差了,my English is very poor,所以不敢说也不敢听,一说英语就害羞。
如果什么基础都没有,那就从零开始,从哑巴英语,慢慢的蹦单词,到结巴英语,你可以说,I ~~come~~ from ~~China. 总有一天你的句子就会非常的流畅,你要相信时间积累的力量,先定100个小时。
如果认真练习的话,100个小时一定是有用的,我们不说1万个小时。
我在练习英语,抄书,第1天跟第30天的字迹明显就有了变化,所以以前有人说字如其人,但是字迹其实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练行书还是我抄写英语,都能够说明这种变化。
第三天 第三十二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