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理解成,“道”、“法”传授的时候要保密,不能被第三个人听了去。
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重点在于为什么要这样。
先解释一下:
“非人”就是其他人,指第三方。“六耳”也是指第三个人,因为一个人有两只耳朵,两个人就是四只,三个人就是六只。
那么,为什么不能传授“非人”和“六耳”呢?是因为怕被别人偷学吗?
并不是,真正原因是为了保护第三个人。
有人看到这就笑了,会想:不告诉就不告诉呗,你还找借口说为了我好?
师徒之间的传授最好不要让太多的人或者不必要的人听见,以免对方产生误解走入歧途。
因为每个人闻到先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资质不同,所学阶段不同。
所以,师父传授弟子方法时,一定是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被不合适的其他徒弟听见,盲目去练习,很可能会遭到损害。
相传姜子牙给弟子传授道法时,都是关门单独传授。一日姜子牙正给一弟子在屋里传道解惑,一位后学者好奇便去偷听,然后自个儿下来偷着练,结果反而中邪,后姜子牙发现后对其告诫曰:“法不传六耳,你偷听到的法术其实并不适合你练,你练了只会深受其害”。那弟子听后才恍然大悟。
你看《论语》中回答“仁是什么?”
孔子一会儿说:“夫仁者,己欲立而欲立人,己欲达而能达人。”
一会儿又说:“克己复礼,仁也。”
还说过:“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同一个问题,三个答案,这是孔子善变吗?
并不是,因为《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对话的书,所以,面对不同的人,孔子会依据提问者的自身情况给予相应的答案。
对方缺少自律,孔子就告诉对方,仁是自我要求。
对方缺少爱心,孔子就告诉对方,仁是爱己达人。
根据不同的人,会有差异化的解决方法,这源于师父对徒弟的了解。
“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这生活中,也是有用的。
它警示着我们:要了解自身情况,不要盲目照搬他人的方法。
比如,一个学霸说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是,考试前把课本看一遍。
你听见了,认识到了课本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做题,一遍遍地看课本。
结果呢?
结果考试的题,你觉得很难,自己总是差一点。这是因为考试是选拔性质的,虽然基于教材,但是会高于教材。
学霸看课本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程度,易错题、难题他都能解决,看课本只是为了夯实他的基础。
而你易错题、难题还一塌糊涂,不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解决题的能力上,再怎么回归课本也就是会做一些少得可怜的简单题。
成功人士分享经验:健康是吃出来的,买菜只买有机蔬菜,贵自有贵的道理。
作为工薪阶层的你,如果听了这个建议,无疑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个人在保证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会谋求精神和高质量的需求。
一位智者指点求教者:你最大的问题在于太勤奋而忽略了思考,你应该慢下来。
这个道理被你听到了,你觉得说得太对了,因为你本身就不是一个勤快的人,所以,你可以理所当然的去懒惰了。
这样行吗?
人家太勤奋了,需要慢下来不那么勤奋,而你这个做事有拖延症的人,缺少的恰恰就是行动上,就应该勤快一点,如果你听了不恰当的真理,与自己实际需求反其道而行之,无疑是误入歧途。
《道德经》说: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本来是非常平坦的,而人们却喜欢走捷径。
人们总是想找思潮、方法论,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张爱玲总结自己人生经历时说:出名要趁早。
你只知道张爱玲是个成功的人,说话的话是经过验证的,你却不知道她七岁开始写小说,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刘邦48岁开始起义打天下,姜子牙72岁等来了西伯侯姬昌(姜子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以自行查询)。
你就觉得自己离老还很远,现在不必努力,到时候再说。
不是的,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
你不经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期望一蹴而就,怎么可能,这只不过是自己的妄念。
这个社会充满了浮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是攀比,也许别人现在遥遥领先于你,但人生每一件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真正的积累,这就形成了不一样的时间表。
25岁后才拿到文凭,你依然值得骄傲。
30岁没结婚,但是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
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不要让任何人扰乱你宁静的心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只要肯知行合一,按照规律做事,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烟火!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