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了一个活动,有两个问题要大家思考并写下来。
这两个问题有愈疗的作用,经常思考感恩并原谅那些我们无法原谅的人,就可以获得幸福。
这两个问题如下
1.你最感恩谁?
2.你最无法原谅谁?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在现场分享中,有人感恩已经无法再见到的小学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会被人铭记一生。
也有人原谅曾经在事业上背叛自己的的合伙人,让我看到了背叛给人带的伤害,以及一个人愿意放下的过程。
大恩和大的怨恨是我们经常注意到的,很小的事情总被忽略。
但就是很多小事累积起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毕竟大起大落是少数,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各种琐碎所堆砌起来的。
对小事感恩,或者发现并且疗愈一些小怨,其实也同样重要。
比如很多夫妻,他们在大起大落时,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齐心协力对抗挫折,反而还产生了更多的勇气和凝聚力 。
往往是回归平静后,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琐碎的小的事件中累计出诸多抱怨和不满。
我也见到很多孩子,他们深爱父母,但内心深处却有一部分坚决不原谅他们。
这些不原谅并非大仇大怨,往往是父母与自己日常的谈话和教导方式有关。
在“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面前,这点怨总显得有点“找茬”。
我们无论如何安慰自己,这种怨好像都隐隐地隐藏在我们和父母说话的语气和身体距离当中。
功过真的能相抵么?一个数学没考好的人可以说:“但我语文考了满分呀!”
“父母毕竟养了你这么大,他们不爱你爱谁?”
(并不是要表达要合理的埋怨父母。而是要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只认清真相,才有改变的可能。)
我们有时对待他人的评价往往是非黑即白的。
“这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我们要么感恩他,要么怨恨他。”
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候是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
而这种爱恨交织,要么不被觉察,要么难以启齿。
不被觉察,源于我们对世界的二维认知,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这个人不是全好,就是全坏。”
难以启齿,是因为这个人对我们有恩,有爱和帮助,产生对他们的怨,让我们心生内疚。
说出来违背道德文化的要求,而且显得自己格局太小,或斤斤计较。
“这个人现在说了让我不舒服的话,但是他明明经常帮我,他说的话应该都是为我好吧!”
“我的妈妈经常挑剔我,在她面前我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每次和她呆在一起我都很压抑。但她一直在为了我而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一定是我太敏感了,我怎么能有责怪长辈的想法呢。”
“我非常爱我的孩子,我把我的一切给了他,但是他做了很多让我失望的事情,每次看到他,我都感受到愤怒,但是他毕竟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怨他呢?”
我们要么忽略掉自己的“怨”,要么对自己的“怨”感到自责。
若我们故意不去觉察,或者不去承认自己的这些部分,就无法正确的处理掉它们。
不去处理,就会让这些小怨在内心隐隐躁动,障碍着我们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
当然这个“处理的方式”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怨气出在我们所埋怨的对象上。
那样没有修复关系的作用,反而还破坏了关系。
“处理情绪”不等于“对某人发泄情绪。”
这是很多人对情绪表达的误区。
如果想学会正确的处理情绪,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课题。以后有机会再分享。
但先面对并承认,是第一步。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坦然的对自己说:
“我知道你爱我,但我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权力斗争。我接受你爱我的部分,但出于权利斗争的部分我可以不接受。”
“我感恩你,但我不接受那些隐藏在帮助之后的掌控,我想要拥有自己创造的生活。”
“我爱你,但是我也恨你,虽然我心有怨,但因着爱你的缘故,我愿意放下,重新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