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失误,但是又说不出有多么好,总觉得缺少点儿东西。缺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教师的激情。
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缺少激情有如此多的弊端,激情有什么用呢?
简言之,激情传递人性,激情散发热情,激情表达活力,激情体现生动,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将激情引进语文课堂实属必要。
激情来自哪里?
激情源自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不能说那不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
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激情还来自志趣。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语文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的要求。
在语文课上,激情怎样表现呢?我以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感情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类教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二.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备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的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语文界前辈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素养的任务。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温柔美丽的人”,“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孔子深沉,藏而不露,他的激情更多的表现为循循善诱与耐心开导。《论语》中《侍坐》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讨论理想问题时,孔子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启发弟子发言:当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见时,一“哂”而过,于无声处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弟子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描绘了一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国激情的曲折表露。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行动起来,让语文充满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