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你好”是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经常说的,很多父母经常批评孩子都是因为“为你好”。可是,孩子最不喜欢听的话之一就是:为你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108dbb07bb05e7fe.jpg)
因为孩子真的没有感觉到父母的要求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父母每次说这句话往往针对的是未来的“好”,但孩子此时此刻一般都是不快乐的,所以,他们怎么能理解“为你好”呢?
社会学里有一个“异化”的概念。在商业文化中,事物的定价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交换价值决定,而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匹配导致了人类的“异化”。比如,清洁的空气是人人都需要的,使用价值很高,可是由于它不稀缺,所以交换价值很低。而所谓稀缺的东西,它的交换价值常常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来决定的。
比如说钻石,本来只是一种矿石,用处并不大,但是当它和爱情的忠贞和长久联系起来后,交换价值就变得很高了,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稀缺品。在现代社会中,你会发现事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在这种体系下,人其实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都不是从事物本质性的使用价值出发的,而是从交换价值出发。
我们在看待孩子的时候也一样。我们都知道,人生的意义在于过得幸福,可是幸福的交换价值无法被衡量,而且捉摸不定,因此父母会更重视那些能够带来幸福的具有交换价值的事情。
比如,父母总是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的逻辑是拥有好成绩可以考入好学校,考入好学校意味着可以拥有好的就业机会,拥有好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比较高的酬劳,而比较高的酬劳可以换来幸福。在这样一种滑坡谬误(也就是前文说的多米诺骨牌逻辑)的引导下,成绩就具有了很高的交换价值,成了父母最为关注的目标。
可实际上,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获取幸福,可能根本不需要这种交换价值,这种交换价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见得能保值。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回到使用价值本身,让孩子体验幸福,激发他对自己人生的动力,让他感受成就带来的喜悦,这种感受才是幸福的本质。
而在已经异化的环境中,父母认为的“好”同样是以交换价值来判断的,而不是使用价值。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父母并不是从事情本身判断这件事的严重性,而是从交换价值来判断:如果被打碎的是一个昂贵的古董杯子,那么孩子就犯了大错;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杯,那这事就算了。父母的爱的行为常常背离爱的本质,父母“为你好”的背后是交换价值的功利计算。
异化是人类痛苦的源泉之一。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学会爱,想要幸福,那就不能够舍近求远,而应该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内心,去看一看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幸福快乐,那就不要说等他考上大学以后再幸福快乐,他现在就应该幸福快乐;如果我们希望和爱人在一起,日子过得很美好,那就不要说等挣了很多钱以后再美好,而是从现时现刻我们就要很美好。
所以,《爱的艺术》里面专门有一小节探讨“关注现时现刻”,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活在当下并不是不看到梦想,而是强调当下的感受和快乐也非常重要,只有把战略性目标和现实性目标协调好,才能触摸到生命的奥秘。
此时此刻,孩子能否感受到我们的好?此时此刻,我们的爱有没有唤醒孩子对生活本身的热情?这是让孩子感受到“为你好”真的是“为我好”的关键。
父母在“为你好”之前,需要努力做到的是“为我好”,通过自爱来学习爱人。有人把自爱和自私利己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研究发现,一个有能力爱别人的人一定也是爱自己的。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不能因为爱自己做出损伤他人的行为。自爱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而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自己所用,体会不到“给予”的快乐,只想“得到”。
利己者不是站在对方的生命本质上体验什么叫爱,而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来判断。利己者一般都没有爱的能力。利己和自爱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利己者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了。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也没有去唤醒别人生命力的需求,所以他们会感到空虚和失望。有些母亲之所以忧虑重重,并不是因为她们太爱孩子,而是因为她要以此来弥补自己缺乏的爱孩子的能力。“为你好”就成了这些母亲的借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c493e99f2e772e98.jpg)
所以,父母要走出异化的“为你好”,先对自己好一点,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轻松快乐起来。幸福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的环境是孩子幸福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