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听着琵琶、葫芦丝、竹笛、二胡演奏着的一首首幽扬动听的曲子不由得心升敬佩。从七、八岁的儿童到二、三十岁的青年才俊,更有年长一些的长者参赛,他们对民乐的喜爱令我赞叹。
与民乐结缘,原于儿子对竹笛的喜爱。儿子初三毕业的暑假对竹笛萌生兴趣,担心我不支持他学习,找出小学时吹过的葫芦丝在家吹奏,说是练活手指,而后又跟我游说学竹笛的好处。见到儿子如此喜欢,我也没理由阻挡,找资源问老师做儿子坚实的支持。
进入高一以后儿子更是坚定的选择了竹笛为他求学路上的开门砖。学过竹笛的人都知道吹笛子重要的是“气”,吐气,单吐,双吐,吐哭吐哭,花舌……无一不运用到“气”的恰到好处。基本功的练习枯燥无味,也是及要发时间琢磨。听儿子说,他的上嘴唇有点点翘,吹笛子时有点漏气。为了弥补缺陷,儿子每天对着镜子练口型。演奏笛子除了要注意口型、气息以外,手指的灵活也很重要。指肚按在笛孔上,结合气息的长短使每个音符发出准确的音律。刚才始学习竹笛时,儿子的手指还不是特别灵活,有时该堵住笛孔时手指却还按在笛子上,有时该按住时偏偏又松开了手指,似乎手指合不上气息的节奏。我和老公对吹奏竹笛一点都不懂,实足的门外汉。儿子在吃饭的时候右手手指不停地桌子边上敲,好几次我都批评他,吃饭时不能敲打歺桌,没想到儿子轻蔑的说:“看来你们真的是不懂欣赏。”原来,他是在练习手指的柔韧度。好多次看到儿子一边在手机上观看竹笛大师俞逊发的教学视频,一边拿着笛子跟着视频练习。吹笛子其实也是件很苦的事。虽然我们听到笛声悠扬、令人神往,但吹奏时卢腔缺氧让人很不舒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透过他的手指在竹笛上的跳动,我似乎看到一匹匹俊马在草原上欢快的奔马;一列到火车奔向北京;一棵棵杨柳垂在湘江两岸。显然这都是他平时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收获。
如今,儿子技艺娴熟,但离炉火青纯还有距离。看到儿子从心底里由衷的喜欢竹笛,我庆幸自已当初支持他学习。能把喜欢的爱好当成职业,一辈都感到幸福。愿他能在坚持中梦想成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