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怀才不遇这回事。
薛之谦在《吐槽大会》上如是说。以选秀出道,歌红人不红,继而沉寂多年,最终靠「段子手」的身份实现人红歌红,一年上了其他人十年的综艺节目的他不会想到,几个月后,他所凭借走上巅峰的新媒体力量轻而易举的把他拉下神坛,人设崩塌之后一地鸡毛、令人唏嘘。
他的这句话,就像一碗隔夜鸡汤,虽有其道理,但听来已让人深感老调重弹、了无新意。在各种励志鸡汤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听到过太多一夜暴富和年少成名的故事。
从QQ到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广大全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让人在宏大的时代里对知识和技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人们极易误认为自己所接收到便是全部,不自觉的产生认知上的错觉。
时代的焦虑02
前段时间,许知远在《十三邀》中与马东的对话引起的网络硝烟至今未散。节目从2016年开办至今,恐怕许知远和的团队未曾想到过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引起大众的关注与热议。
的确,访谈中许知远所持的观点与态度并不讨喜。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发声的节目中,以批判、质疑的姿态去面对它的受众,许在节目中所强调的解构世界的「偏见」,极其容易被广大观众视为带有攻击性的「偏见」。
访谈中,马东的四平八稳更加衬托出了许知远的进退失据。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许知远试图去了解和解构这个自媒体时代。然而,他的古典式「精致」和盛产「10w+」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的「精英式」姿态极易被当成清高傲慢和固步自封。
张天潘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上评论说,就在四年前,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组成「云知道」文艺青年偶像组合还在文化公共空间被热捧。回顾他们在公共文化领域的起落,不禁感叹,短短四年,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下,像极了一个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
我们身处于一个焦虑不安的时代。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改变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更有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时代的焦虑03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序中写道「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的话语中,透露出了她对时代的焦虑和思考,蕴含着在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中,无可奈何的荒凉和悲情色彩。然而,我们更多的只记住了她「出名要趁早」的著名论断。
这或许也从某种程度上侧证了碎片化时代的由来并非凭空而生,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本来就含有这种因素。我们习惯于从立场出发,正如当下的一些女权主义者们,她们并不关心尼采的思想魅力,只是耿耿于怀他的那句:
「你要去你的女人那里吗,不要忘了你的鞭子」。
特别是进入所谓的「内容创业元年」之后,视频、直播、网红、VR、IP、流量,各种新鲜词汇不断冲击我们的大脑,「月薪百万」、「10w+爆文」刷新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的认知。
人们焦躁不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是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谁都想站对风口,顺势起飞。
因此,大众轻而易举地拥抱了技术,拥抱了这个碎片化时代,深刻和传统被丢弃在角落里,读者需求、用户体验、迎合情绪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出发点,立场先行、娱乐至死、浅度思维成为普遍现象。
时代的焦虑04
一个专栏作者写道,新技术从来不是末日,反而为未来提供了变革的力量。他在专栏里表达了对互联网时代的乐观: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与世界通联,被打开了,视野与见识,发生了全面的进化,这自然会产生如今时时刻刻发生的朋友圈舆论撕裂,价值观多元已经凝固,庶民业已分化,就连常识与共识,都开始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最后各说各话。」
事实上,传统知识分子们对技术的恐惧和焦虑更多的是对传统语境所营造的安全感被打破和话语权失效的隐忧,以及对时代的喧嚣和浅薄部分的鄙夷。其实大可不必。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话语权,所以,互联网时代注定喧嚣。尽管我们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危机与不确定性,但话语权的倒置,也为大众解构权威,建构新秩序,促进人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流通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时代的焦虑者们也应该融入这个时代,不断追寻未知和不确定,探索新的途径,在参与社会的持续性和深刻性重构中实现自身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