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不同程度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完美主义是使我们的行为趋向逃避的罪魁祸首之一,表面上的“追求完美”背后,其实是一种对“失败”的恐惧。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拖延症”,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而在拖延行为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与“完美主义”人格相关。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说一个人是拖延症,倒不如说ta在潜意识当中有一个极其自恋的想法——ta希望自己只要一出手,结果就必须是完美的、一步到位的。但是在头脑中,ta又很清楚这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就在心中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内耗:无休止的拖延与自责。
有完美主义的人,无法接受“一点一点的慢慢进步”,如果你给这类人做心理治疗,你会发现,你提示ta已经有了进步或者改变时,他们往往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这点进步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够,根本达不到他们内心当中的理想期待。所以,这类人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耐心。我们知道“长期主义”,但无法沉下心来深耕细作,于是在退行的幻想与现实的碰壁中来回摇摆,偶尔野心勃勃,持续颓废躺平。
在《诠释人性》的作者卡米拉那里,她用“热力学”的概念诠释了“如何忘记完美”的话题。
01 熵:混乱无可避免
很多人都听说过“熵”这个概念。在很多个人成长类的书籍里,都提到过这个物理学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放任不管,随着时间推移,宇宙不可避免地会变得更加混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有维持秩序的努力,都是在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作斗争。
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引入熵的概念:系统内的 熵(可以大致理解为混乱)总是会自然地增加——这是因为可用的能量变少了。
以房间的整洁为例,如果用这个概念解释,就是这样的:房间的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它总会变得越来越混乱——走向混乱,是房间状态的“本能”趋势。
也许马上会有人对自己不爱整理房间找到了理由:既然房间总会乱,那又何必打扫呢?但是热力学定律可不是这么用的。生而为人,我们都有追求秩序的内心需要,不管是物理层面的空间,比如房间的干净整洁,还是心理层面的空间,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如此。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需要用“秩序”来确立内心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原始人,是在一览无余的平地更让你感觉到安全,还是在有很多路障、杂物的森林中更安全?答案显然是前者,秩序意味着确定和安全。
但是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说,在混乱中制造秩序,是需要“耗能”的,与增熵的自发反应不同,建立秩序是一项艰苦的工程。换言之,它是反自然的,违背了分子物理学“混乱”的命运。
所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斗争,并且做出必要的妥协——这种妥协,就是对于完美、有序地放弃。
02 选择:必要的放弃和妥协,接受客观真实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离不开“脱离客观事实”,就像完美主义者一样,他们对于“错误”、“混乱”的容错率极低,但对于不能实现的“秩序感”又有着不切实际的追求。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秩序”, 不仅是物理含义的干净整洁,它的含义向深处延展,是一种极度追求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心理。
为什么完美主义要拖延?就是因为他们内心希望一击即中,这种一击即中满足了他们对于世界的理想秩序,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安全感。
对于完美主义,卡米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第二定律把完美主义变成了一场西西弗斯的战役”。所谓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因为触怒了众神遭到惩罚,被要求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而那块巨石每次还未上到山顶就会滚落,于是西西弗斯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的在做这件事。
所以,既然追求完美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无用功,我们就必须回到现实中来。重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的人可能会说,那就是需要降低期待,放弃理想化的期待。但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重新分配期待”——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差别在于如何利用它们。如果我们可以承认完美不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留出更多的精力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们不再把精力内耗在“干与不干”的选择上,不再内耗于“做得不好会被批评、嘲笑"的恐惧中,不必一上来就死扣每一个细节,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框架、思路、战略”上,先完成,再完美。
同样,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还可以扩展到人际关系上。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同样需要放弃完美主义,即对他人的理想化期待——期待他人的秩序、频率和我们一模一样。如果想要和谐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更加理解身边的人如何看待世界,了解他们的秩序感与我们的,有何不同。
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是妻子对丈夫,还是父母对孩子,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ta的秩序强加于人,本质上都是一种控制。
03 平衡:混乱而有序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平衡状态是每个孤立的系统都在试图达到的状态,是最有效率的状态。对平衡的追求,是很多人另一种形式的完美主义。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平衡”是一个固定值,是一个仿佛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并且从此不再需要付出努力的精确值。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家长问:管理孩子的这个”度“怎么掌握?在这类问题的背后,是对“平衡需要不断调试,以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解不够清晰,它的潜台词是把“平衡”当做一个固定值,而非“动态的平衡”。
事实上,想要实现平衡,就意味着要不断做出妥协和选择。每一件事都是一个选择。
在选择背后,有一个“跷跷板”:每件事都是一个选择,反过来,每一次选择,又意味着会影响我们处理跷跷板上其他所有事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越是意识到跷跷板的存在,就越能做出清醒的决策,创造出最低限度的平衡与秩序。
我们必须知道一点:我们能在生活中创造的秩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一旦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规划完美生活是一件完全不靠谱的事”,ta就会更容易专注于自己可控的事情。而不必像完美主义者那样得陇望蜀、试图对生活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那么,如何找到平衡呢?
第一,你需要向自己妥协。你需要知道,你的想法越精确,实现它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第二,你还需要向他人妥协。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做到所有的事,取悦所有的人,满足所有人的期望。
第三,做出正确的妥协。你需要理解自己的秩序感,接纳混乱和模糊,同时知道,这并不意味着缴械投降。
正如卡米拉所说:接纳混乱、与混乱共舞,决定了活着的意义。
【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一个认识我十余年,经常在网上交流,但从未在现实中见面的朋友和我深聊了一次,她说:“我一直觉得你对人心揣摩不足,但对人性理解的透彻”。看完她这句话,我很感动。人性是什么?我觉得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理解生命、爱与关系。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诠释人性》,作者是一个“病人”,她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作为平常的普通人,可能生活中我们很少遇到这样的病患,也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甚至傲慢地觉得我们没有必要了解他们。但这本书却令我感动,当我走进一个内心构造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的世界中后,我发现其实她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毫无差异,而更令我惊讶的是,正因为她与常人的不同,最终造就了她用多种维度来理解世界的角度,她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这个真理,看似毫无关联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算法、生物化学、热力学、量子力学、演化、化学键、光、波动理论、分子动力学、博弈论等等,最终都和人性相通。就像漫天的烟花,缤纷夺目,最终尘埃落定,归于大地。
她让我感叹并动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纳自己呢?那些所谓的缺点、缺陷,会绽放为绚丽的光芒,造就我们独一无二地对于世界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经历都是财富,所有遭遇都值得赞美。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一本脑洞大开的生活指南”,“用自然科学理解生活、爱与关系”。正如作者卡米拉自己所说的那样:“对我来说,通往世界的大门原本是紧锁的,但科学成了打开折扇大门的钥匙。”
这的确是一本脑洞大开的书,同时也让我和作者卡米拉一起,另辟蹊径认识了这个世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柔软的感动。虽然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我都需要反复多看几遍才能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获得了第33届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大奖。如果你也想通过自然科学来理解人性,拓展自己对于人性理解的范畴,不妨一读。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