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9-27 回应

2021-9-27 回应

作者: 远山的轮廓 | 来源:发表于2021-09-27 21:53 被阅读0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是我最欣赏的一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写这篇文章时,鲁迅正在厦门大学执教,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他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被送进学堂吗?他当然知道。那么文中的“不知道”,是谁不知道?是幼年的鲁迅。

    所以,整个这段文字都是幼年鲁迅的“不知道”和种种猜想。作者(中年鲁迅)在文中是看不到的,只有幼年的鲁迅在说话,在感受,等等。所以我们读起来就特别亲切,因为我们在幼年时也有过对一些事不明白的时候,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也绝不适合张口解释。想象一下,如果鲁迅写到“后来,因为我到了六岁了,他们就送我书塾里去了,而且是……。也许是因为爸爸太想我好好读书吧……”是不是有点煞风景?童趣丢了,而且很容易让读者出戏,感觉到是一个成年人在回忆。

    写一段回忆的文字,一个成功的境界就是,让读者感觉那是当下在发生的,而不是直接就觉得那是几十年前的事。

    小琳中秋的这篇文章可棒,一群孩子守着蜡烛等着燃尽瓜分瓜果的感觉特别亲切,我想起我也干过这事,特带劲。文章的童趣满满,比得上鲁迅在百草园的日子,不足的地方就是,几次用到“小时候”这个词,一下子就把“现场感”变成了“回忆”,把读者拉出来了。

    如果能在语气上再调整一下,这是一篇可以成为作品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9-27 回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ik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