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公认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年岁并不长。
首部电影作品《朗德海花园场景》摄制于19世纪80年代,这部始祖作品片长仅2秒,简单的拍下了若干青年步行、摇摆的画面。对于当代观众而言,这个短短的影像作品粗糙、呆板、古怪,还带着些历史肃穆感。但对于十九世纪的民众来说,会移动的影像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奇玩意儿,那些最早的作品,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凭借其真实、丰富、生动、连续的特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风靡了西方世界。
尽管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在诞生之初就获得了无数追捧——观众们涌入狭小、幽暗、简陋的放映厅,只为观看那短短几分钟的移动画面——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电影都未能彻底摆脱卫道士们强加其上的“轻佻”之名,他们声称电影展现邪恶,并会因此腐坏青年纯洁的心灵;甚至时至今日,任由不少观众认为电影不过是娱乐产品,并不具备启发思考的价值。
如此看来,似乎为这种低俗、不堪的娱乐产品作评毫无必要。真是如此吗?
意大利影评人卡努杜在其于1911年10月发表的评论文章《第七艺术的诞生》中,第一次将电影视为新型艺术形态,认为电影是融合了全部其他六种艺术形式(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的第七艺术。虽然该文未能即时在当时的普罗大众心目中激起什么涟漪,却预示着观念转变的开始。
如今,将电影视作艺术作品已无非议。人们走进影院,期待着电影作者们提供一场由各种艺术元素组成的幻梦。历史的进程,工业的发展,使得电影技术愈发成熟、规范,其所要表达的主题亦愈发庞杂,电影评论故此应运而生。
怎样才算一篇好影评?文采飞扬的剧情梳理?条理清晰的剖析角色?富有情绪的道德评判?这些都是一篇好影评或许会有的特质,但一篇专业、客观的影评,则不应止步于此。
《如何写影评》一书让中国的观众们得以一窥何为专业影评。中国的电影进程相较于西方各国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历史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一个更为成熟的电影工业却姗姗来迟。稚嫩的工业环境导致专业影评的稀缺已是常态。我们的确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看到不计其数的电影评价文字,但其中具有专业价值的寥寥无几。当然,那些充满智慧的剧情讨论、人物分析、道德自省文字有其价值所在,但仅此还不足自称专业。
何为专业?术有专攻是以。一篇好影评,应立足于理性的思考,辅佐以充足的观影经历、精准的术语使用、恰当的选题切入及丰富的文本研究。此专攻之法,便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在下笔之前,先想一想自己为何要写影评,读者是谁,你想谈论电影的哪个方面,是否有某个镜头令你困惑。甚至在观影开始前,思考便开始了:这是一部好莱坞巨制,或是独立电影?创作年代及技术会对其风格造成何种影响?商业因素占据了多大比重?正如书中所言:这些预设的问题可以提醒观众,其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特定因素和条件的产物,而非仅是透过景框看到的世界。“电影不是仅就一个主题展开的,而是基于某些原因和为了产生某种意义而对该主题的一种特定诠释。”所以,先别急着动笔。厘清自己的头绪,带着疑问去看,去思考,去整理。诚如书中所说,“自始至终,要保持质疑的心理。”
相比思考与写作,似乎看的部分最为轻松、简单。真是这样吗?实际上,要想写出一篇犀利的影评文章,光是像吃棉花糖一样看完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应不停具体化自己的问题,并且学着“在两三秒种的观看时间里,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者影像。”与此同时,在反复观看电影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你还应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只看一遍是不可能看到影片里描述的所有细节和复杂之处的。同时,记下笔记。”此外,看完电影后,作者应该立即将速记的内容充实为“更加精确细致的描绘”,以此“更好地利用脑子里储存的故事梗概或者其他叙事和影像”,并最终使“文章的论据和主题自动浮现”。除了对欲作影评的电影反复观看外,充足的观影量也是所必须的,因为其决定了一个人对于不同影片间“相似性”及“差异性”敏感度。
“我的悲剧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写了。“
写好一篇专业影评受多重因素影响。最基础的,应是术语的使用。对于专业人士而言,选择专业而精准的词句描述电影理所当然,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则略有为难。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炊。一个敏锐善思的观众,也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其所看到及所想到的。好在本书第三章,作者以简洁并清晰的罗列了大量主要术语,并进行解析,以兹读者能快速对术语示意有所概念。
掌握了术语,整理过笔记,便可开始提炼影评的切入点。作者为我们罗列了六种常见的评写电影的方法(或切入点):电影史、民族性、类型、作者论、形式主义类别、意识形态。需注意该六种切入点并不各自孤立,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互为交融。其中,历史是影评中的常客,评论作家不仅可以通过对比电影本身的发展史去评价一部作品,也常常考虑影片实际所处的历史环境会对其造成何种影响。以此类推,作者论可以在探讨作者意识形态倾向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电影类型讨论则可以结合形式主义类别予以论证。不要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方法,也不要犹豫是否使用其他方法来评写,了解并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模式,以致更好的组织你的思想和抓住文章主题。
确定了主题之后,一个合格的作者应进行充分的背景研究。大量的信息收集(关于电影史、某部特定电影的导演和历史背景)是必要的,充足的研究会增加你评论文章的深度,并可以用来支撑你的论点。本书的第六章详述了电影研究的必要及如何进行电影研究,并给出了相当多的研究资源(对于国内观众而言可能因语言障碍使得可用性较低),对于潜心致力于写专业影评的读者应较为受用。
将想法诉诸笔端时,常常会发生语意丢失。“我们最后表达出来的观点是经过调整的,也许已经改变初衷,……”选择恰当的写作风格及写作结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表达的歪曲。适当的用词,朴实、客观的语调,简洁、有趣的句子,富有变化的句型,有逻辑、主题句明确的段落都可以为一篇影评文章增光添彩。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严肃对待影视评论的作者而言,本书都是一册不错的入门书籍。作为教材,其内容高度提炼,用语简洁,颇具启发性。除此之外,书中摘录了多篇专业影评及相关对比亦对影评写作很有助益。反复阅读本书并跟随每章最后的习题进行练习,或许正是电影爱好者书写专业影评所迈开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