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到大年初一,村里的教堂都会有礼拜,我们这也叫聚会。大家在这里为耶稣唱赞美诗;为自己做忏悔和祈祷;交流旧一年的关于耶稣的心得体会。
朋友是一个特别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年初一只要条件许可都会去教堂。
常年在外,今天是个相聚再好不过的时间。刚吃完早饭就微信她在家不?准备等会儿去找她。
答曰:在教堂。
我有犹豫了一下跟她说下午约吧。
原因:
第一,从小听我妈讲一些流传在坊间的神鬼故事,一个比一个真。虽然我经常自我暗示相信科学,但是从小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心里难免会相信真的存在鬼神。
第二,我嫂子据说秉性很弱,所以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世上确实有鬼神。
以上两种思想从我记事开始变一直存在(我嫂子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和我哥结婚了),所以后来我心中便觉得自己的信仰是神或者是佛。
第三,过年贴的门画有两种,按我们这里的说法,一种是神派,一种是基督派。村里甚至发生过,因为不同的信仰,婆媳还因过年到底贴哪种年画而吵架(我家贴的是神派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不愿去教堂。
下午她来找我,家里小孩子太吵,实在没有地方可去,被她生拉硬拽的去了教堂。
第一印象还不错,成排的座椅上暖心的放着坐垫;圣诞节好看的装饰还留存着;正前方画着基督教特有的标志:十字架。信徒们大部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很多是我的邻居,见到我都很亲切的招呼我过去坐。

低声的寒暄过后,作为一名极其虔诚的基督徒的她,拉着我坐到最前排,娴熟的去帮我拿《赞美诗》,并热情地教我怎么唱。
我心里很忐忑,我是信神佛的呀!会不会因为来教堂被视为不忠诚,并被诅咒?我的家人会不会受到牵连?
朋友在旁边认真的唱着赞歌,偶尔投来鼓励的目光,唱呀。
我努力的挤出笑容,并在心里都斗争着要不要赶紧出去?坐在前排不好意思啊,怎么办?腿不住地抖。
既来之则安之吧,努力静下心来,认真听一听他们唱的赞歌。
有那么一瞬间,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了敬畏与信仰这两个词。
敬畏;动词,百度上有两个意思。
(1)既敬重又害怕
(2)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敬畏。
信仰;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意思较长,我截取了一段: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也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说白了就是:你别做坏事啊,有神明看着呢,否则会遭报应的。
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说这句话的人一般是弱势或被欺凌的一方,否则不用等到做了鬼才能报仇。
这两句话都是根据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之心,企图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但是人们本身不会时时以此为行为准则去信奉或遵从。
信仰,是我们未知的生命长河中的心灵寄托;是我们做抉择时的依据;是我们时时都在追求的目标。我们不仅尊敬它而且奉如真理,一旦做事触碰到信仰的底线或与自己的信仰相斥,必然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排斥。
佛家有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失惹尘埃。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发自内心的信奉一样东西,才会做到时时自省。
然后我就释然了,对于超自然的敬畏,无论是对神佛还是耶稣,亦或是对安拉人皆可敬。而且每个人的敬畏也并不仅限于一个,有所敬畏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信仰是唯一的,我们唯一全心全意的追随和追逐。
一番思想辩证后,让朋友帮我借了本《圣经》,安静地在圣歌中看这本全球销量不错的文学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