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学生的游记和新闻稿后,算是对此次的西安夏令营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静下心后,这次的西安之行给我带来的感受才清晰的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列车途径汉城,停靠许昌之时,浓重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遥想曹孟德策马中原的壮志凌云,多少英雄曾在这开阔的黄土之上指点江山。相较于南方的小桥流水,我更爱这片任由我思绪驰骋、一望无垠的黄土和麦田。驶离洛阳,跃过临潼,耳边响起学生吟诵的山河表里潼关路,西都就在不远处。
行程从陕西省博物馆开始,精品太多、时间太短,来不及细细观赏便草草结尾,真真遗憾。对博物馆我一直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洛阳博物馆里唐三彩的绚丽,湖北博物馆里的勾践剑和夫差矛静静的呆在一起,便是对历史千载过后最好的解读。在陕西博物馆的一个多小时里,印象最深的是北宋时期耀州窑出土的青釉提梁倒灌壶。听导游细细的讲,和学生讨论设计原理,想象着它在仕女手中流转,在亭廊阁楼间穿梭的千年风华,好不惬意。
次日来到骊山脚下的华清宫,长生殿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意早已氤氲,唯独华清池的温泉历经千年、泉涌不息。在贵妃沐浴的海棠池边,尽可肆意畅想侍儿扶起娇无力的佳人出浴图。唐明皇御汤的规格和设计,无一不充斥着唯我独尊的天子气象。古代男女尊卑有别,纵使风气开放如盛唐,明皇宠爱贵妃如此,同寝不同浴的礼仪,是当时无法逾越的鸿沟。
华清宫旁的环园内,便是著名的西安事变的发生地。在五间厅外参观蒋介石的办公及休息场所,同是作为行宫,和旁边的华清宫相比,布置确实简单了不少。究竟是出于匾额上“天下为公”的理念,还是山河飘摇的现实,却是值得思考了。事变时留下的枪弹孔任然清晰可见,知命之年中正仍可以从窗户一跃纵入骊山,可以想象当时情况之紧急。当我和学生一行花了半个多小时马不停蹄地奔波,终于来到兵谏亭时,我们对于少帅当日所为,又多了一份震撼。精诚救国、兴华继志的石刻大字,在烈日的照耀下,更显熠熠生辉。站在兵谏亭往下望,市区尽收眼底。耳边传来一句“八百里秦川,怪不得潼关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见略同。
站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展厅中,想象着展厅内的兵马复活,耳边传来车轮压在坚实的黄土上奔驰而过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这样的气势怎会不让人热血膨胀,难怪乎当年沛公会道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在远眺骊山时,眼前突然被一树合欢花所吸引。在郁郁葱葱的树叶中,花絮随着微风来回自由地飞舞。“最爱朵朵团团,叶间枝上,曳曳因风动”原来就是此番情境。记得书中记载古人常用合欢花赠人,谓可以消怨和好,但世事哪能如此般简单了。
大唐芙蓉园中宫廷乐师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飘出紫云楼,与曲江御池中的大片芙蓉花海相遇,听觉、视觉、嗅觉均如享受一场千年前的饕餮盛宴,远观细听即可。身处杏园旁,脑海中出现的是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此等繁华盛世,需出此种风流少年。
与大唐芙蓉园相比,我更喜欢兴庆宫的烟火气。游园之前,导游一直推荐兴庆宫有山有水,值得一去。但在南方人看来,有山有水,我们普通的公园并无大异。但走进去后,看到的是导游口中“文化之都”自信的来源。在咿咿呀呀秦腔声中,我还看到了多年不曾看到的打陀螺、踢毽子,还有没带任何商业性质的合唱团表演、诗歌朗诵、葫芦丝演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笔直端坐,拉着板胡的先生。在演奏过程中神采飞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休息与人交谈时温文尔雅,时而颔首微笑,我想这样的气质,不是麻将馆或觥筹交错中能养出来的。当然每种休闲方式,无外乎哪样好哪样不好,但在兴庆宫里,我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文化带给人的自信与气质。
最后一个游览地是大明宫了。在听完导游对大明宫的整体讲解后,站在沙盘边便开始想象当时权贵、宫人们在其中鱼贯出入的场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丹阳门与含元殿之间的巨型广场。现代人将丹阳门设计成黄土的主体色调,厚重的历史感显得更加浓郁。作为接待外国使臣的场所,我想在这个硕大的广场中,不论当年各国使臣来华时怎样的热闹,它都是承载得了的。万邦来朝,站在含元殿上的天朝至尊,当然能用自信与包容,向世人展现着大唐的魅力。
几日的古都之行,其中有感慨、有失落,有收获、有回忆。如果可以有幸再回西安一游,我希望可以时间慢一点,可以去细嗅东风吐出的合欢花香,可以肆意徜徉在历史博物馆,可以去那乾陵看一看那无字碑,可以在小雁塔前静听晨钟梵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