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普通话推行的功过得失与改革前景

普通话推行的功过得失与改革前景

作者: 李唐风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15:51 被阅读259次

普通话推行的功过得失与改革前景

李唐风

@赵维良 @殷世荣[概率84] @陈庆之 :

看了您三位就中文语音、文字的演变,尤其是普通话改革的讨论,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启发。下面几段摘录了 @陈庆之 先生所贴的这一段珍贵史料,再现了普通话诞生前后影响未来最关键的几个步骤。随后就普通话这段孕育过程的得失,谈初步的观感,并以此为基础对普通话再次改革的前景(如果有这个可能性的话)提一点建议,抛砖引玉以引来更多同好献计献策。

摘录======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

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

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读感:

首先,通过以上记录的描述,我们看推广普通话的初衷,就是要发展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

另外还提到另一个目标,也可作为衡量新语言利弊的一个指标,就是张奚若先生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所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那么,当初推行普通话时的这两个目标达到了吗?

第一个目标达到了一半,就是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文化教育,推广了民族共同语,也克服了一些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但是其效果很局限,而代价又过大。我们都有此体会,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到了南方许多省市,对当地方言仍然听不懂,而说方言的本地人对外地人讲的普通话,也同样存在分歧与隔阂。南方人到北方或北方人到南方上学或打工,都需要至少一两年的语言磨合,才能逐渐消除隔阂,而这种消除并不归功于普通话,而是因为人们在彼此交流中不得不努力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重新搭起了桥梁所致。

第二个目标更是徒有其名的南辕北辙了。比起国语的称号,普通话确实不担心少数民族“误解”“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因为这自始至终都是确凿的事实。甚至,这两个目标始终就自相矛盾。

所以我觉得普通话的推行,有功有过,功不抵过,甚至过大于功。为什么呢?可能咋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危言耸听。这是因为我们站在已经习惯于普通话居统治地位的现状多年,无从比较又没有明确的比较好坏得失的标准,才会渐渐忽视乃至几乎没有感觉。

这方面的损失或代价,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上面的史料提到,当初为了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采取了“民-主”投票的方式。投票结果: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北京官话以一票优势(比第二名的西南官话高出不到2%的选票)一步登天,在所有方言诸侯选者中黄袍加身,君临天下。相信投票支持北京官话的语言专家们,不到总数的20%。那80%以上的方言一下子在中国的语言世界中,全部沦为奉北京官话为一-尊的番邦属国。这个损失的现状,大家可能无关痛痒,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当初是西南官话一票领先,导致现在全国只有川味和湖南腔才是正宗的普通话,又或者吴语、粤语拔得头筹,当今的中国语言都会是完全不同、各有千秋的另一番景象。那么如果那样,现在习惯于普通话的北京人、北方人会不会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以及日常交流中平添的巨多麻烦?而这仅仅是中国五彩缤纷的方言中不到20%的语种损失,可是推行当今普通话却已经导致了另外80%以上中国语种的共同损失。过大于功,此其一也。

(忽然冒出一个笑话,多年来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在上海如果哪个人的沪语不够地道,马上就会遭来白眼,还有广东、香港前些年经济持续领先时,许多人涌入淘金,争相学说粤语,这些景象让我想到了藩镇割据的成语,前不久看新闻好象在广东甚至香港某些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和老师课堂上只许用普通话不许说粤语,让我又想到个词“削藩”。)

其二、那种投票表决的内容和决策方向更成问题,哪怕用所谓“民-主”票选的方式。因为它摒弃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对待民族文化差异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成功的经验所奠定的正途,而无反顾地重蹈着无数失败教训的覆辙。

历史上成功的例子@陈庆之先生的帖文中就不少。@殷世荣[概率84] 师兄的帖文列举的普通话中许多北京味儿的流行语,都是从蒙族和满族方言中进入中国文明语系的成功案例。历史上这些文化革新的成功,其最关键处就在于中华文化中一个最大的文明特征——宽容博纳,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在对外族文化的精髓和营养采取良性吸收、善为己用、育为己出的推陈出新、丰富多彩、发扬光大中,虽屡次沉浮,仍经久不衰。而其中的每次危机,恰都是汉族或外族统治者为了坚持己见、维护己私而强力灭除其它文明或文化的暴行所致。

然而,普通话投票表决的目的,却与中华文明宽容博纳的宗旨背道而驰,其表决不是为了探讨怎样融和不同语种,良性善意地消除差异带来的隔阂,而是罢黜百家语,独尊一方言。其不谬哉?可以想见,在此各地方言相互竞争犹如群雄逐鹿的战场中,参与投票的每一个专家必定要为了自己家乡的方言或自己喜爱的方言,竭尽全力,渴望杀出重围,一举登第。这几百人中,为何人人争取独尊于单调而披离,却无人想要同乐于丰富而圆满?

建言

推广普通话至今,无论功过,已经如此。虽积重难返,但并非无法改进。而改进的关键,就在于宽容博纳。例如,其中一种或许可行的方案是:从全国十几个主要方言中,每一个里面挑选出10-20个当地最常用、最重要的字来,选其方言读音,补充到普通话汉语字典该字的解读里,成为多音字、多义字的一个新读音或新字义。这样在不干扰普通话原有体系的认知和交流情况下,从中小学生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改进和丰富中文语系的表达和交流功能。虽然只是区区两三百字多音多义的改变,其作用可能不可限量,因为它们将成为打开祖国众多方言宝库的一把把钥匙,沟通神州众多文化源流的一座座桥梁。人们不知不觉中将发现,各具特色的民间风俗、方言戏剧、风土人情等,竟然变得更易理喻,更觉有趣,更感亲切。

另外,还可以考虑在普通话汉语拼音系统中已有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发音基础上,渐进地增加教学第五音入声的发音,并把古韵中所有入声发音的字作为多音字来增加其入声发音。普通话从此将告别“五音不全”的时代。这些改变因为从娃娃学起,事半功倍,不光在文字上与祖国河山四通八达地交通,更与中国古代的文明消除了隔阂,重续中华文明的断带。同时,一个更加宽容博纳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是一个备受信赖与敬仰的翩翩君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通话推行的功过得失与改革前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ng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