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陈静静、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谈杨在文章《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提到了“学困生死循环模型”:
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过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出求救——无回应——未能完成——收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学困生”的成因模型
我看到这个模型的时候,感觉心被狠狠地抓了一下: 啊,其实就算是“学困生”,他们也是曾投入过,努力过的。
我甚至在想,那些失去进取心的人,是不是都是陷入了这样的死循环?
我刚入职那3年多,应该就是这样的循环吧?一腔热血教书,结果接连带差班,教得我怀疑人生,质疑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什么我没放弃呢?有想过的,可是现实不允许,也就是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是从什么时候跳出这个死循环呢?
在第3年的时候,级长找了我。主动做我的师傅,手把手教我。恰好从那时起,评价方案变了,不再是只看及格率、优良率,而是看“指标完成率”。我接的是差班,指标当然比较低,反而压力没那么大。再加上师傅的指导,我开始慢慢悟出了方法,在教学上越来越有起色。现在虽然初三了,也是接差班,但即使是看平均分,我的班在整个年级中排在中间。(全级18个班,我能排到第10和13。)
所以,打破循环的关键是什么?
是被“看见”,体验到了“成功”,哪怕就一点点成功。只要拣回了一点信心,就能继续重新投入,重新出发。
所以,成功的感觉,是关键。
去年我第一年教初三,我第一次进5班教室时,坐在第一排的女生(总分还可以)很贴心也很担忧地跟我说,“老师,我们班的人数学不好。学不好数学的。”
我笑着跟她说,“嗯,目前确实是数学不太好。所以,我来了。”
一个学期后,我问她,你现在还觉得数学学不好吗?
她捂着嘴边笑边摇头。
全班都巴不得我抢课,但我懒,坚决不占用非数学时间。
到了放学时间,题目没讲完,我不拖堂,我说,我要去吃饭,全班说,你讲完再去。
为什么他们喜欢上数学?
因为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写到哪一步,中考就有多少分?
我经常说,谁告诉你数学要考满分才能上高中?你把会做的题目做到满分,你就可以吊打很多人了。
我说,学会了这招,从此压轴题,你不再是空白!
……
我想,就是这样的“打鸡血”,让他们看到了自己提分的希望。在一次次的考试中,真真切切地提到了分,于是,他们重新投入学习,重新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