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最初学习写作时关于取象最常见的一句话。象是什么,在实,为无穷无尽的物象;在虚,为千奇百怪的心象。
志象宏远广阔是诗人的追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开篇就来王炸,让后人关于中秋的词皆废弃不得用,再也无法与之媲美。明月几时有,取象于李白的浪漫主义文学;而把酒问青天,更是取象于浪漫文学的鼻祖屈原的《天问》,试问这样的开场白谁能匹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不完美的,需要人不断的地用文心雕琢。对照明月圆缺得出结论:此时古难全,不得不说诗人对月亮的观察已经入微,由表及里的剖析让人叹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这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千里寄相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更加高级,难怪可以造成余词皆废、只此一家的局面。
寻常人习写作,取象过于宏大是不好把握的,最后有空洞烂尾的可能,如同腾云驾雾显得浮夸不实。取象过小却又如嚼蜡般食不知味,最后沦为陈词滥调,如“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般的口水话。真正绝妙的象,必当发自内心。要知道小技只可雕虫,文心才能雕龙。所谓文字之功最为近切,一语有得一语有失,切不可为了取悦而书写假大空,为写而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