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动,方能万事从容!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耐住寂寞,方能守得花开!
愿你自己成为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王阳明的父亲考中状元后,被立即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当时王阳明十岁
成化十八年,竹轩翁和十一岁的小孙子王阳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王阳明五岁时就显露出神童的潜质,当时祖父竹轩翁在一旁读书,听完他便能立刻背诵出来。
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阳明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他认为儒生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懂兵法。
翌年,王阳明十五岁,和父亲同游居庸关。王阳明怀抱经略北地之志,对诸夷狄的种类及其村落进行调查,
王阳明在少年时代便仰慕伏波将军,为后来立下奇功打下基础。
伏波将军马援,追随光武帝,因讨伐羌族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后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乱,征讨匈奴和乌桓,讨伐南方武陵郡玉溪蛮暴动等。老年时,再次出兵匈奴,最终病死疆场。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五十六岁,受朝廷之命前往广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乱。归乡途中,王阳明拜谒了伏波祠,并作诗两首,
经略四方的志向
明朝中叶以后,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王阳明十二岁时,鞑靼侵入大同,明军战败。
王阳明十五岁时,各地或洪水泛滥,或旱灾频发,盗贼乘机作乱。石英和王勇在京城周边肆意掠夺,陕西的石和尚和刘千斤也发动叛乱,攻城略地,抢夺府银,官军对此束手无策。
内忧外患令王阳明的忧国之情顿生,他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
父亲龙山公听罢,惊讶道:“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从此,王阳明不敢再言及此事,开始专心致志做学问。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壮阔,“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这就是“阳明五溺说”,年轻时的精神历程。
王阳明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后又修习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沉迷于辞章诗文、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却又迷上了佛学。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三十五岁,是年他转投圣贤之学,开始笃奉儒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呢?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受同在太学读书的王寅之和刘景素的勉励,其二与龙山公的训诫有关。
“格竹”失败
王阳明在京城和父亲同住期间,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认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要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
王阳明读到这句话之后,立刻和钱氏一起“格竹子”,二人日夜沉思,但是毫无所得。三天之后,钱氏因为疲劳过度病倒了,于是不得不放弃
王阳明觉得这是钱氏精力太弱的缘故,所以更加发奋图强、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七天之后,王阳明也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就这样,王阳明放弃了宋儒的格物之学。
十七岁时,王阳明开始潜心于神仙养生之道,
,王阳明十九岁时,祖父竹轩公去世,父亲龙山公回余姚守丧三年,阳明二十一岁时在余姚,
新婚之日出走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与诸氏完婚。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家乡余姚。同年七月,他前往江西洪都(今南昌)迎娶妻子,
诸氏是当时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阳明在洪都期间就住在诸养和的官邸中。诸养和也是余姚人士,而且和龙山公是至交,
宸濠之乱时,阳明为了家人的安全,打算和家人分开,单独乘船走。但是他又放心不下妻子,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这时诸氏从怀中取出一把短刀,激励阳明说:
“我身上带着这把刀,什么贼人来了我都不怕,您赶紧乘船走吧!”从中可以看出诸氏应该是一位女中豪杰。
王阳明在婚礼当天突然离家出走。翌日早上,众人将他寻回,当时他正在一座道观中静坐,在众人的劝说之下,阳明才同意回家。
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虽然王阳明一向豪放不羁,但他当时身患结核病,内心充满不安,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自宋代以来,儒学家在年轻时大多沉迷于道教,基本上都是隐士,王阳明十一岁时就能写出充满哲学意趣的诗,后来沉迷于道教也是必然的。
苦练书法
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诸养和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
在此期间,王阳明的书法大有长进。
图,第一封家书的书法流畅清丽,不重技巧,率真而作,从中可以窥见王阳明的俊敏之气,应该是他在四十岁左右时所写,书风雄健奔放,继承了其远祖王羲之的风韵,字体遒劲苍秀,透出典雅之气。
正德三年,王阳明三十七岁,他因为得罪宦官,被流放到荒蛮之地贵州龙场,这才有了后来的“龙场顿悟”
虽然龙场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在文中感叹此处“何陋之有”。书法字体有黄庭坚之风、文徵明之韵,气势蓬勃,充满霸气,笔锋自然,毫无滞拙之态。
《客座私祝》是王阳明在出征思恩和田州的前夕所作,记录了他对弟子日常生活上的训诫。全文由楷书大字写成,笔锋遒劲,字体宏毅,表现出王阳明所特有的书风。
《矫亭说》是王阳明书法作品中的逸秀之作,字体细长流畅,书风雄健直达、神采苍秀,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
陈瑚评价《矫亭说》之书风说:“今阅其手迹,笔墨飞腾,似有龙凤翔举之势,亦可窥见内心之精明。”钱大昕评曰:“笔势纵逸,酷似李北海。平生所见真迹,此为最上。”
王阳明的书风雄健奔放、流丽清奇,继承了其远祖王羲之的书风,
阳明中举弘治三年(1490),王阳明十九岁。是年,祖父竹轩公去世,龙山公从京师回余姚为父治丧。出殡之后,竹轩公被葬于余姚东边的穴湖山。龙山公在墓旁搭一草庐,为父亲守丧。
在此期间,龙山公吩咐从弟王冕、王阶、王宫及妹婿等人,与王阳明一起学习经书。
王阳明白天跟随众人努力学习科考书籍,夜深人静时,则搜寻经史子集,勤奋攻读。
王阳明若想出仕,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必须学习八股文。王冕、王阶等人见王阳明的文章日益精进,愧叹弗如,
王阳明在待人接物上,最初是“和易善谑”,爱开玩笑。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方式,变得“端坐省言”。王冕、王阶等人见他变化如此之大,都不敢相信。
王阳明有志于圣人之学,所以即使两次会试都失败了,他也毫不介意。
既有志于圣人之学,又要修科举之业,这岂不相互矛盾?
王阳明不排斥科举,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如果不考取进士,就很难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但是,如果只重视科举,不注重身心修行的话,又会陷入功利霸道之歧途。
弘治九年(1496),二十五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当时,同僚中有人因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阳明安慰他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那人听后,对王阳明佩服不已。
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整日赋诗作乐。在诗文方面是才华横溢
钻研兵法
弘治十年(1497),王阳明二十六岁。是年,他再赴京城。这时,明朝的边境已有些动荡,边境危险,急报频传,朝廷狼狈不堪,遍求良将而不得。
王阳明开始遍寻兵法秘书,精心研读。会见宾客或者参加宴会时,他常用果核排兵布阵
他以后能在南方各地发生叛乱之际,灵活巧妙地使用兵法,在短短数月之内平定贼寇,最终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是一个兵法奇才。
考中进士入仕途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这次一举成功,名列前茅。后来又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
王阳明在会试时本来是第一名,但由于徐穆 的反对,才被列为第二名。
王阳明考取进士后,观政工部,负责政府的土木建设工作。朝廷派他前往河南浚县,让他主持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
王越,明景泰二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为防范鞑靼侵扰立下卓越功勋,后被朝廷封为威宁伯。他曾三次出兵与鞑靼作战,收复了河套地区
坟墓竣工之后,王越家人为答谢王阳明,送来一些黄金和布帛,被他拒绝了。后来,王越家人又将威宁伯的佩剑作为礼物送给王阳明,这正好与王阳明梦中的情景一样,于是他欣然接受了。
通过上书,看出王阳明年轻时就对《孙子兵法》精通。虽然年仅二十八岁,但他已经具备了大战略家的眼光。后来,王阳明能够荡尽南方诸贼、平定宸濠之乱,也是意料之中的。王阳明的这些作为都是普通儒生很难达到的。
刘瑾乱朝纲,王阳明因替忠臣求情而被打入大牢
尽管王阳明遭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对武宗没有丝毫的怨恨。
王阳明在狱中最喜欢读的书似乎是《周易》,他没有选择佛教和道教的书籍,而是选择了精微深奥、充满处世哲学的古代经典《周易》。
中国的文人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在艰难困苦之际,很多人都会选择读《周易》,
别了,京城
正德二年(1507)春天,王阳明离开北京,前往贬谪之地贵州龙场。
王阳明很早就得了肺病,后来的牢狱之灾令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他沿运河南下前往杭州,想在此先疗养一段时间,弟弟们一起前来迎接。
能够在有生之年和他们再次相见,王阳明非常高兴,数年前,王阳明曾在西湖疗养过。当时,他经常前往南屏山游玩,这次也特意选了位于南屏山山麓的净慈寺居住,从春天一直疗养到夏天。
刘瑾派出刺客去刺杀王阳明,但是王阳明使用奇计,最终虎口脱险
龙场顿悟
王阳明获悉父亲被刘瑾罢免之后,便意识到豺狼般的刘瑾不知何时就会把魔爪伸到自己眼前,于是心中不免涌起生死之念。
虽然能够超然面对荣辱得失和艰难困苦,但他对生死之道还没有看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