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候有天熊棋跟我说,我们楼上有个学弟是他老乡,一直在炒比特币,学弟他爸为此还资助了几万块钱。当时正值比特币的一轮暴涨,从几十美金一枚涨到了一百多美金,国内媒体习惯性地声称“连中国大妈都开始关注比特币了”。而一个多月前,比特币最高曾达到了2万美金一枚,不过我没问熊棋这位学弟现在炒得如何了,毕竟有这样的眼光和魄力,或许早就已经财务自由了吧。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我曾关注过比特币,但只是出于追逐新鲜科技的本能。当时比特币只是在非常小的极客圈中流行,我花了些功夫去搞明白这个虚拟货币如何运作以及背后的技术原理。去中心化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子,但我认为比特币终究是少数科技控的玩物,毕竟区块链、哈希碰撞、非对称加密等概念要让普通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如果连学金融的人都搞不明白,比特币又怎么可能成为一种流通货币呢?记得当时有一个比特币的推广网站,每个Gmail账户可以免费得到0.2个比特币,可那时的我懒得去要。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所谓的技术门槛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令人蜂拥而至,至于为什么能赚钱、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所以,把比特币换成房子,这个故事照样能往下讲。
老胡之前碰到一个出差的同事,这人老爱吹嘘自己这些年挣了一千万。老胡生平最讨厌两件事物:一件是INWI的传真机,而另一件就是有人在装逼。所以老胡毫不客气地说:“你有一千万算什么?我有两千万呢!虽然工资没你高,但我比你会投资啊!”我不知道老胡是不是真有两千万,但我知道老胡所说的会投资并不是炒比特币,而是不断买房。
没错,比特币价格再高终究还是小众,在更为大众的楼市面前,赚了的人总嫌自己房子没买够、或是地段没挑好,而没赶上车的人总懊恼自己错失良机。这就像打牌,觉得自己出错了牌而输了这局,不仅要计算支付了多少钱,还得加上如果赢了这局能得到的收益,似乎这才是我们真实的损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赚了10%,就会觉得自己本应赚20%;如果损失了10%,又会觉得自己其实该赚10%。
可我总觉得这样的算法有些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在用最好的结果来计算自己的得失。如果当初我领了那0.2个比特币,现在也能凭空赚个一两千美金。如果我创建了一大堆Gmail账号去疯狂申请比特币,再如果我从一开始就买一堆显卡来挖矿······实际上,我既没炒过比特币,也还没有买房,虽然这俩还在继续往上涨,但我并没觉得现在的生活就过不下去了,也不存在所谓的偏差,就像《荒原狼》里所说:“这个世界很简单、舒适、满足于少量已有的东西,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品味太高,太饥渴,它把你吐了出去。”
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我在家中偶然发现了几枚清朝的银元。这些银元比一元硬币大很多,依旧色泽光亮,银元正中刻有精美的龙纹。后来我发现银元有个特点,就是掉在地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特别好听。于是我经常把这些银元偷偷带出去,抛银元来听那落地时的响声。有次我抛得实在太高了,这些银元都被摔碎了。我觉得自己犯了大错,把这事告诉了我妈,没想到我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估计这些银元不是纯银的吧,参了杂质,这么容易就被摔碎了。”
我妈这样说是因为她并不知道我把银元抛了多高。不过当时那些银元应该值不了多少钱,现在或许也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