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永不抱怨,永不批评,多赞美

永不抱怨,永不批评,多赞美

作者: 万万人迷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3:40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完了《卡耐基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后两部分,督促我将自己的提醒事项中的“不抱怨”改成了“永不抱怨,用不批评,多赞美”,这些经常说的话,不能只是经常只是嘴巴说说了,而是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去这样做,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书中也看到一句话:“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好心情。”一直以来都把追求的快乐当成了一种心情,它像是一个终点,一直都在努力地实现它。但意识到快乐其实并不仅仅是种心情,而是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之后,心态也就改变了。就像《掌控习惯》一书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体系,而不是目标。过于关注目标会减少我们很多幸福和快乐,过程中也有快乐和享受。而追求快乐也一样,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状态去进行,自然也会收获很多好心情,而不是一定达到某个制高点。

书中后面的两个部分主要讲了讲究沟通的技巧和婚姻幸福的秘诀。虽然我还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实际上感觉是我在最后一部分中获得的启示会更多,其实我也意识到是我需要汲取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知识和营养。“读者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从阅读中寻找自己所需,即使那可能并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第五章阐述了增强人际交流好感的11个心灵通道:

1、 让人乐意做你建议的事

2、 把命令的语气改成建议的口吻、

3、 站在对方的立场阐述问题

4、 迎合对方的兴趣找话题

5、 批评对方之前,一定要先欣赏他

6、 多伸橄榄枝,让对方愿意与你交谈

7、 谴责很可怕,换一种方式表达不满

8、 间接指出别人的过失

9、 你不妨先说出自己的错误

10、 让对方觉得决定是自己做出的

11、 提高沟通能力,打破障碍和僵局

“如何沟通是卡耐基人际关系学中的核心部分,有效的沟通就是要学会对人性的扬长避短,迎合对方心理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从书中我感觉最多的是一直在强调重视对方,去迎合对方的心理,让对方感觉重要等,这样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位置放置于他人之后,更多地去关注他人。作者是依照成功经验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有其道理。而我如果觉得这样不可行的话便需要去反思,不能全信权威,也不能忽视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一味地坚持己见。

以前的我对他人的关注要多于自己,经常会“换位思考”,“察言观色”,会去做“迎合他人心理”的一些行为,与人沟通中也是多听,少说,但最后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反而让自己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似乎变成了一枚“软柿子”,没有发言权,没有存在感,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当我看到“先己后人”这个词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要做出改变,转变自己的心态,不把别人看得太重,从而忘了自己的存在。现在,我虽然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但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没有什么东西都要考虑到别人,跟别人分享我的东西,变得“自私”了很多。这种状态目前而言我自己是觉得挺好的,但其实也出现了作者在书中说的那些现象,“把自己裹得太严、太紧,而把自己抛到了一个死角”,与大家的相处和交往也减少了很多。而今天说到这个话题,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继续去反思,继续改善。

以前的那种做法不是百分百的错,现在的做法也一样,作者的建议也有适用我的部分,我“取其精华”运用到我的人际交往策略中(意识到我还从未想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哪些原则和策略,似乎都是凭感觉行事),改善我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在人际关系中,不仅有与其他人的关系,还有与“自我”的关系。在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之前,与自我的关系处理一定是基础(或许这也是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关于改变和提升自己)。正确看待自我价值和存在,钟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尊自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我的一个态度,而非是在对别人的关注中贬低自己。看来以前的我在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自己的存在,“自己都不重视自己,更不可能期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我的态度是“自尊自爱”,不卑不亢,但一定也要去关注对方,了解对反的需求,因为与人交往的目的还是为了使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良好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客户等的共事关系,还有与所有接触到的人的关系处理,都是因为我们有所需要,或许出于某件事的具体目的,或许就是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氛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在钟爱自己、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用正确的技巧和策略满足自己的需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现在所追求的还上升了一层,就是不仅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如果能为他人带来利益,实现“双赢”,这就两全其美,且还为以后的相处奠定良好基础。

现在,我厘清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对自我,对他人所持的态度,“满足需要”也是从中跳出的又清晰了的一个观念。如何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且放对方欢喜,这或许就是人际交往的本质吧。

最后一章提供了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11个心理法则:

1、 抱怨是婚姻的慢性毒药

2、 立刻停止你那致命的唠叨

3、 对妻子表示衷心的赞赏

4、 为丈夫营造一个舒适的港湾

5、 给丈夫足够的自由空间

6、 鼓励丈夫做他理想中的那个人

7、 不要忽略见证爱情的细节

8、 一起努力提升爱情的深度

9、 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10、 对家庭满意的人才有幸福感

11、 幸福的家庭拒绝无用的批评

作者在书中说“抱怨是婚姻的慢性毒药”,其给婚姻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奢侈。浪费、懒惰等行为。看完书中所说的,才对抱怨的副作用了解地又深了一步:人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抱怨呢?其实抱怨者的内心缺乏爱心和包容,在生活的环境中心里产生极度的不平衡。抱怨就是对极度不平衡的一种自私的发泄,毫不理会对方的感受,就将字心中因此而产生的怨气,毫无修养地“泼”给对方。抱怨的人往往都是些不自爱和不自信的人。他们只是想从抱怨中获取一丝安慰。抱怨看似不起眼,它只是说者几句不经意的话,但这无休止的抱怨,给对方的自尊心带来的打击却是极大的,甚至能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时间久了,说得多了,说者会养成习惯,给对方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会成为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毒药。

抱怨的毒性之大,并不仅仅只是在婚姻中,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没有人愿意和一直抱怨、喜欢抱怨、习惯抱怨的人相处。坚决不抱怨,坚决不抱怨,太可怕了。借用李笑来老师的话,“有能力你就解决,没有能力你就承受”,不要抱怨。

“凡是聪明人遇到问题时,都会努力把大事化成小事,再把小事轻描淡写,最后不了了之。”聪明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愚蠢的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之前在文章里也提到过自己有这方面“愚蠢”的特点,这里就出现了对此问题的阐述,看来“我并不孤独”,这也让我舒心了一些。“事实上,很多人都容易犯这个错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是简单地分析,却复杂地处理。”简单分析,复杂处理,得到的结果又怎会平衡呢?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鲁卡德 博德尔曾经说:‘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为的是突出其重要性。’”很开心读到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不是我一个人存在有问题。所以之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思考的时候选对方向,不要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拥有足够的判断力的基础上的。文中主要针对于婚姻中夫妻双方的矛盾,而未婚人士也可以有所收获。就事论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生活中的抱怨是慢性毒药,批评也是摧毁亲密关系的高手。如果想让人改变,批评一定是无用的。相反,如果代之以正确的赞美,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我就不再展开详述,大家都体验过被批评的滋味,以及被表扬和赞美的滋味,孰好孰坏心中一定分明。

决不抱怨,决不批评,多加赞美。希望大家都拥有理想的人际关系,生活得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章

  • 永不抱怨,永不批评,多赞美

    今天读完了《卡耐基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后两部分,督促我将自己的提醒事项中的“不抱怨”改成了“永不抱怨,用不批评,多赞...

  • 永不抱怨

    有一天,小明突然发现了一个村庄,远远的望着,美丽极了,他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声,能闻到迷人的花香,他还看到了火红色的果...

  • 永不抱怨

    这个世界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与其抱怨,不如埋头实干,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全部用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完全...

  • 永不抱怨

    假如抱怨有用,抱怨就有意义。假如抱怨有用,我们就不会愤怒,不会悲哀,也不会失意。只有欢乐与祥和。 记得我上...

  • 永不抱怨

    ——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有感11 最应该戒掉的恶习是:抱怨。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当遇到麻烦和不顺利...

  • 我永不抱怨

    文/辛超凡 我永不抱怨 相信 一切 都是 最好的决定 命运的担子 在肩上平衡 幸福与苦难 同行 错过朝阳明媚 还有...

  • 原创 🍀 永不抱怨

    作者:舟行日月 其实,生活中是有很多无奈的。 前两天出差晚上洗澡时,酒店的水龙头突然掉了下来,所幸没有砸到头,但也...

  • 从今天起,永不抱怨

    永不抱怨,远离负能量的人!

  • 永不预设,永不期待,永不抱怨,永远天真

    我有两个作息时间,一种是下午三点起床清晨五点睡。一种是夜里九点起床上午十一点睡,有时时间还会顺延,大概时差如此。 ...

  • 赞美

    《赞美》 作者:会姐2020.1.27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赞美!赞美,永不过时!赞美,就像太阳样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不抱怨,永不批评,多赞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we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