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一有感||这个年代的人逃避战争真的是因为自私吗?

八一有感||这个年代的人逃避战争真的是因为自私吗?

作者: 浣溪令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20:10 被阅读0次

    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国际上又逢多事之秋,网络上对军队、战争的关注也在上升,各种讨论层出不穷。

    笔者日前在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

    "如果战争,你会让你老公去当兵吗"

    建军节

    初看这个话题,不得不说问的极为巧妙,并非是询问你是否要去当兵,因为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是确定的,左右结局如何不过由自己承担。而当问题涉及亲人时,我们往往会犹豫起来,这并非优柔寡断,而是你对于别人命运的非可掌控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选择带给对方的会不会是万丈深渊。

    将其上升到大的方面,则是一个人面对家庭与国家时的选择,是亲人和国人的决断。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或英雄或平民站在此方,在这两方彼岸中进行着选择。而在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笔者非常好奇今天的人会如何选择。

    于是仔细看了看评论,看完后有点惊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反对。

    有直截了当拒绝的,如:

    "不去,投降,举小白旗。"

    "冲上去的都是炮灰,你认为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但没人知道你。"

    "不去,当炮灰上去就没他了,不如和我在家苟且偷生,能活一会儿是一会儿。"

    "不去,不仅不去还得最好移民其他国家。"


    也有戏谑回应的:

    "如果祖国需要,我愿贡献我前男友上战场。"

    "谁想去就去呀我捐献一个月工资,都想让别人去死,谁比谁傻啊,咱还得肩负起战后恢复人口的重任呢。"

    笔者初时不由心惊,当兵上战场都是炮灰,为了生命不如苟且偷生?

    带着惊诧与疑问,笔者又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发现不去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如果丈夫上了战场,家里怎么办?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二、肉食者不去,平民又何必太热心?

    三、生命是宝贵的,上战场的人那么多,又有多少真正被人记住?

    这些理由看似无懈可击,但笔者不由想起哈佛女孩许吉如在电视中叙述的叙利亚人的那句话。

    "你们的身份是中国国民,而我们的身份是叙利亚难民。"

    难民与国民的区别在于国家给予民众的安全感。在于我们想回家的时候,随时可以回得来。

    联系这个话题,那些不去的人,是不是因为和平年代生活的太久了。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在乎的是自己的家庭;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看重的是个人利益;也是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国家内部矛盾凌驾于外部矛盾之上。

    生活这个年代的人,最喜欢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那句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好像看透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但是有多少人反思评价社会如何的前提,恰恰是这个国家足够稳定。

    有多少人还记得"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血性,还记得"男儿本当格斗死,岂可拂郁筑长城"的豪情?

    抗日战争时诗人田间写了一首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难道是时间推移到今日,吾辈儿女过于自私?不是大家太自私,而且大家在和平的年代生活的太久了,久到只享受和平的幸福,而忘记了和平的来源。

    历史上有一段记载,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于广州登陆,与守军激战时,民众热闹围观而不偏帮。

    那是生活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下的百姓,主人更迭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没有国家意识。

    后来近代的仁人志士一次次奔走呼号,从器物到政治再到思想,都是为了重塑民众的国家意识。

    今日的中国,国家意识本无需重塑。只是由于人民由于和平太久,没有近代的民众生于苦难,死于苦难,看不到希望与尽头的绝望中迸发出的呐喊,所以他们看起来唯利是图,看起来过于自私。

    但是我想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人民真正面对家破人亡时,大多数人都会拼尽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下一代从小在战火中长大,他们还会更有奉献与魄力,他们可能会更有血性,正如那句古话——乱世出英雄。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身处其中的人民终归思想上在进步的。

    而今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生于和平,惜之;面对战争,无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一有感||这个年代的人逃避战争真的是因为自私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x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