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曾国藩从七次科举之痛中体悟的人生哲学--《曾国藩传》读后感之一

曾国藩从七次科举之痛中体悟的人生哲学--《曾国藩传》读后感之一

作者: 華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9:53 被阅读0次

    曾国藩很有名,爱读书的人大多读过关于他的书。自从去年8月开始认真读书,到现在过去了半年多,才在上周一口气看完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

    传说中的曾国藩长这样

    以前不爱读书,尤其记得上中学时,就在书店看到关于曾国藩的书摆在特显眼的位置。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揣着对曾国藩的好奇,却一直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直到看完这本传记,才明白为什么把曾国藩视为天人,推崇备至。

    曾国藩能去读书要从他的爷爷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奋斗一生,攒下殷实的基业后,做了一个重要的决断,就是送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读书考功名,并且要求家族所有男丁都要读书考功名。在那个时代,家族是不是兴旺,看家族内是否有人当官而不是谁的地多。

    可是,曾麟书考了大半辈子,一直没考上,直到四十三岁那年才中秀才。而这一年曾国藩已经是第六次和父亲一起参加考试,眼看父亲中了秀才,结束老曾家五六百年没有秀才的历史,而自己再次落榜。更气人的是这次科考,曾国藩的文章还被学台“悬牌批责”,就是被批文章文理不通。曾国藩内心备受打击,俨然成为乡里新的关注焦点。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曾国藩继承了爷爷曾玉屏倔强的性格,院子里在摆父亲曾麟书的庆功宴,曾国藩把自己关在书房,反思自己写的文章为什么就文理不通了,这些年科考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曾国藩给自己总结原因大体为两点。

    一是自己确实太笨了,记忆力不好,一篇文章要背好久。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父亲给自己讲解,要很多遍才能理解其中含义。

    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自开始读书,一直是父亲曾麟书在教自己,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虽然基础打得扎实,却没有了灵性,怎么学也没有长进,写出的文章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能接纳自己比较笨的事实,并且能自我觉察自身学习中的问题,这是曾国藩身上的优点和亮点。

    曾国藩意识到,要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当然,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

    曾国藩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苦苦反思,以前学了十六年没有学通的他,感觉打通了关节。曾国藩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卧薪尝胆一年后,曾国藩终于在道光十三年中了秀才。

    后一年,曾国藩正好赶上考举人,一次通过。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高中进士。中了进士后,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朝考”,道光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顺利的进了翰林院。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人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曾国藩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激起斗志。

    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这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得自曾国藩的自身经历。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曾国藩回忆说,八岁起,父亲就亲自教我。他从早到晚,教导不停,我记不住,他就反反复复教,听不懂,他就一遍一遍讲。走在路上,他也在讲;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也在讲。一定要我学会了才罢休。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曾国藩看来,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自古以来的名人,在科举第一步上如曾国藩般蹭蹬的人不多。左宗棠虽然后来没能中进士,但当初十四岁第一次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胡林翼因为家里不让他过早科考,二十二岁才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当年就中了秀才,接下来举人和进士也都是一考即中。李鸿章也是十七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时代稍晚的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但是,在同时代的这些人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左宗棠、李鸿章则远不如他。其中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的“笨拙”精神。

    曾国藩崇尚“笨拙”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学习是一件辛苦、逆人性的事情,只有付出很大的努力,踏实的学,才能打好基础,为后面的跃起做好准备。如若急功近利,一味求快,走偏门,到头来,反而失意的比较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从七次科举之痛中体悟的人生哲学--《曾国藩传》读后感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b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