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生产者剩余,果然看完之后发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一定要放在一起的概念,而这两者的概念其实真正就构成了市场的效率。
所谓生产者剩余就是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其实也就是利润。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出售所获得的量,第二就是生产成本。
如果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的话就是,市面上的价格恒定时,生产者会选择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更多利润。而对于一些特殊产品的话,只有可能在无法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出售价格不断提高,也就是物以稀为贵。
那结合消费者剩余来说,消费者更期待的是能够以更公平的价格去获得产品,也就是不断的减少消费者剩余,而对于生产者来说,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利润。而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其实也就是市场的总剩余。对于市场效率来说,其实资产配置总剩余最大化才是有效率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所以当资产配置总剩余最大化的时候,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最大获益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保证的是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能够买到这样东西,这只是经济学上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平时购物的状态,是不是常常会买到很多我们其实本身并不需要的东西;同样的,在我们自己很需要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没有库存了,比如最近的口罩等等。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效率之外,我们还要兼顾的就是公平。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意识的话,其实对于自己来讲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因为如果我们愿意主动思考一下这样东西我们是否需要,确实不需要我们就会选择放弃购买,而一旦放弃了购买其实就是断了购物的欲望。
那这个是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的帮助呢?
我仔细想了想,大概就是我们的个人竞争力吧。
其实在我们个人价值的体现上,也可以得出一个类似的公式,相对比较直观的表现手法大概就是公司愿意给我们支付的工资。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们希望获得的薪酬通常会比公司愿意实际支付的薪酬高;而站在公司的角度,特别是面对一些优秀的人才,公司愿意支付的薪酬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薪酬。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那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让自己不断提高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成为被挖角、被提拔的对象。
而在这过程中,道理其实一直都很简单,而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却有很多,比如我们的专业知识是否足够?比如我们对行业变化是否敏感?比如我们是否具有极好的沟通能力?比如我们是否拥有较好的统筹能力?
最近对能力的思考还蛮多的,可能是结合当下的状况,会引发我很多担忧。于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在这个社会或者说世界站得更稳,自我提高真的是每一刻都不容许放弃的事。
而在这过程中,其实对比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两个心态,第一不抱怨,第二愿意共赢。这个也是在工作场合中最重要的两种心态。
不抱怨意味着我们能够极好的调节心态,能够用一种积极的状态去迎接任何状况;而愿意共赢,则意味着我们能够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团结合作,不是用你争我夺的方式去获得成功。
所以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还是从现实面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或者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才是坚持公平和效率的方式,才能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