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馒!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小时候,我在催促中长大,现在在催促孩子中生活。
早起催孩子起床,叫一遍不起,叫两边哼哼唧唧,叫三遍不情愿起床,磨磨蹭蹭穿衣服。
晚上催孩子睡觉,看动画催一声没动静,再催急眼。
平时催孩子吃饭快点、走路快点,读本书刚坐下没五分钟,一会儿嚷着吃水果,一会想着上厕所,一会儿有要喝水。
一位妈妈这样做:
起初,妈妈一发脾气,孩子就该干嘛干嘛,在后来孩子渐渐习惯了这种催促,并意识里有所对抗,嘴上答应着,行动扭捏着不动。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位妈妈停止催促。
写作业时是这样的:
自己在一旁该干嘛干嘛,提前说一声“写作业时自己的事情,到睡觉时间,就别写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在旁边一直喊着“错了错了”、“快点写”、“来来来,妈妈看看”。
看电视不睡觉是这样的:
“涂涂,你在看几分钟睡觉?”
“在看5分钟。”
“好,5分钟后关电视,睡觉,说话算数。”
总有妈妈问青青藤幼儿园的老师,孩子磨蹭该怎么办?
一是耐心引导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多孩子磨蹭,其实是我们催出来的。孩子一做事,就忍不住催。其实孩子自己知道到点吃饭,到点睡觉的规则,只是习惯了妈妈长时间的催促,形成了依赖和免疫力。“心理上形成了“从看一集动画片就该睡觉了”到“妈妈生气了,我该睡觉了”的思维模式。
其实,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试戒掉唠唠叨叨,连哄带骗的催促,变为简单明了、态度和善、语气坚定的指令,或许更有效。
二是消除干扰物,以身作则。
孩子被电视、玩具、零食诱惑,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爸爸妈妈们可以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源,定好规则有个约定。信息爆炸的时代,爸爸妈妈也被手机、电视、社交所捆绑,解决孩子的拖延症,还需爸爸妈妈们以自己的行为,展示给孩子自己是如何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又或者可以和孩子度过一段愉快的亲子时光。
三是做有趣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知道“5分钟”是多久。
孩子磨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这件没有意思,不如找找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在有趣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不动也不催促,或许孩子只是在反抗你的指令过多,控制过多,让孩子自己有自己的自主空间和独立判断的权利。
你常说“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其实孩子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不如做个倒计时游戏,让孩子体验一下你说的时间有多长。
养孩子都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耐着性子做。很多时候,放轻松会让事情明朗。
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得极致。我们都愿意让孩子慢慢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