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不易,贫困大学生创业更难,资金、人脉、经验全是“槛儿”,“过槛儿”需要极大毅力,否则这“槛儿”就会变成翻不过去的山。
上大学之前,温诗莹是没有想过要创业的,何止创业,很多东西都是他到了晋江鞋都后才了解到的——此前,她对于外界的信息多来自于村里的广播,因为家里没有通电。
2006年,温诗莹从云南的偏远山村来到晋江鞋都,原以为学校可以解决助学贷款,自己带的42元钱可以支撑几天,待找到勤工俭学的活儿后生活费就不愁了,没想到刚到学校,就被100元住宿押金难住了。
“现在想想比电视剧演的都曲折,如果不是被生活逼着,真走不到创业的路上。”温诗莹说。她贩卖过辅导书,当过办公室助理,最多时做五六份家教。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温诗莹开始琢磨着创业了。
被“逼”上创业路的不止温诗莹。在师院学院读商务英语的大三学生黄梦洁出生在农村,初中时父亲身患癌症,治病花了几十万元,可父亲还是走了。要还债,还要负担生活,压力落在了母亲和姐姐身上。
“上大学了就不能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虽然学校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较多的补助政策,但远远无法缓解家里的债务和生活压力,首要任务是养活自己啊。”黄梦洁说。拿着自己在大学第一学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0元,以及假期打工赚取的3200元,黄梦洁开了个淘宝店,当起了掌柜开始卖鞋。
创业不易 全是“槛儿”
资金“槛儿”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温诗莹刚进入师范学院的时候,学校周边还是一片“处女地”,想找个休闲的地方极不容易,温诗莹和几个朋友琢磨着,建一个专门介绍鞋都吃喝玩乐地方的网站,初期的“顺江网”就这样在学校的机房诞生了。
温诗莹说,那时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学校也不支持,更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先遭遇的就是资金问题,创业之初的280元是几个同学一起凑的。”温诗莹回忆,刚开始还有企业赞助,可一段时间后突然撤资,当初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也陆续退出,最终只剩下包括温诗莹在内的3个人,要靠着给别人建网站拿到的报酬,来支撑“顺江网”的运营。
因为学校机房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为了做网站支撑“顺江网”的开支,他们不得不在学校外租了个小房间,可除去租金再无其他流动资金了,“后来招人的时候,我们也优先招有笔记本电脑的,因为我们自己没电脑。”
贫困大学生创业之初,资金是第一个“槛儿”。此前做过一项调查,3成学生对创业的资金筹集表现出了顾虑,贫困生对这方面的担忧更甚。
题后记: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