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考卷上做到一篇古文,息争,大意我根本忘得差不多了,反正大概这样一个意思“大家不要吵了!冇意思!”刚刚去百度了一下,原来是篇清代的散文,讲的是学术分歧,好像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印象很深刻,每逢语文课,阅读理解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就默默地说,息争!息争!
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比较好,说句不害臊的,才思敏捷,言辞犀利。曾经代表班级数次参加国旗下讲话和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全校面前大失败,演讲比赛得到最次的参与奖并拍照留念,得一等奖的是个小个子,趾高气扬,活脱脱一个傻鸟,不明白这奖怎么评的)。有一次生物课,生物老师突发奇想,宣布来一堂辩论课,我记得议题貌似和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食物链,朱鹮这几个关键词有关,分正反两个小组,结果我在正方,许多“能言善道的好学生”在反方,就是这样一个处境:深孚众望的我如果不扛起我方的大旗,我们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我这么多铺垫并没有吹嘘自己的意思,毕竟大家也明白,学生时代的荣誉和失败对于现在来说,只能算得上一点点回忆。
当时我正处于息争的这种虚无情绪之中,心想“吵吵吵,吵什么吵”,决意脱离这种浮躁,沉寂于自我的内心世界,正式的辩论课开始了,我学习大多数同学,像木偶一样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看几个活跃的同学表演。
结局不出所料,我们这边势单力薄,最终败下阵来,生物老师总结说:“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个话题通常观念正方是很有利的,反而反方需要找一些不寻常的角度和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我坐的还是有些尴尬的,因为当我们没人反驳时,我们组很多人把目光看向了我。
好,写到这里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上面的初中辩论赛回忆和息争的主题关系不大,纯粹是我回忆到了顺便写下来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首先是最近看了柴静的看见,然后去豆瓣书评看了看争执,有人评论说她不专业,缺乏对问题的相关知识,喜欢从人文角度看问题,站队挤兑人。我的观点基本和这个是差不多的,再则,最近新浪微博上的也比较多,耳闻目睹争执不断,用现在的话概括,三观不合,互相撕逼。不由得让我回想起息争这个词。
从自我分析的角度上讲,我是不喜欢争论的。原因无外乎一,自己知识匮乏,许多问题一知半解不敢盖棺定论,性格上偏内,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要先反刍,正面如何,负面如何,越想越觉得,不是简单的布尔运算,非0即1,许多事情毋谈黑白,而是灰色,既然是灰色,又为什么要去争黑白呢?何况知道这一点后,自己站在黑的一边就没那么立场坚定了。
其二,个性上不喜欢和别人针锋相对,更何况大多数是“关我屁事”的事情,感觉我现在已经做到了初中时幻想的“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的空虚境界。大家在争执的时候,情感经常会得到升华,问候互相的母亲,质疑对方的教养,我是有点惮于如此的,既没有必要,又过于尖锐。
这篇文章其实写的我有点纠结,感觉失去了我自己一贯的流畅思路,有点像考试挤出来的应试议论文,偏偏是我不擅长的,高中语文考试,我就没考过什么好成绩。还是不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