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给一个学生上课,他总是把一个简单的公式变形弄错,以至于计算出一个很奇怪的数字,告诉他公式写反了后,他连忙说:噢,对对对。然后下次接着犯。
我教给他一个方法:你先把原有的公式写在纸上,然后写成除法的形式,最后再变形,这个过程中只需要用到小学的知识,是不是很简单,他试了一下,确实不会错了。
过一会又遇到类似的题目,为了避免麻烦,他直接把印象中那个错误的变形式写了出来,然后又算出一个奇怪的答案,并且盯着答案,眼睛中充满了不可思议,仿佛那道题目欺骗了他一样。
这个过程中他确实被欺骗了,只不过不是题目欺骗了他,而是他自己欺骗了自己,准确的说是他的大脑欺骗了他!
大脑有多容易被骗?《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几种常见的大脑骗局:
>看清自己有多难
有时我们会在镜子里看见美丽的自己,偶尔我们也会看到丑陋的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们?
其实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那一瞬间看到的,往往都是某个切面,如果我们把对自己的全面评价视为一个维度,那么这些切片就是这个维度之下的低维度投影。
无论在哪一个方向的低维度投影,肯定都无法替代高维度的事物。所以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既自信又自负,既 努力又松懈,既勇敢又胆小,我们分不清楚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就是因为我们在用切片的思维看待这个问题。
当我们产生各种情绪的时候,大脑为了维持或者摆脱这些情绪就会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些虚假的指令来迷惑你,例如当你打游戏的时候,感到很快乐,大脑为了维持这种快乐就会告诉你打游戏比学习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对你发出继续打游戏的指令,而你只能一再的对大脑进行妥协,告诉自己再玩一会就去学习,这便是自欺欺人。
当你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就会产生痛苦,大脑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会告诉你,休息一会儿会让自己轻松的多,你再一次对大脑妥协了,休息一会儿再学吧,这也是自欺欺人。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大脑发出的虚假的指令习以为常,百般奉行,认为这便是真的,这便是我们想要的,因此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每个人都有证实偏差
大脑是顽固的,当我们先入为主某种观念时,我们就会寻找与之相关的证据来证实它,而忽略那些对立的事实,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证实偏差在某些时刻的表现,这也是大脑骗人的一种方式。
如果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我们都有可能被大脑骗,更奇怪的是对于被骗这件事,我们很可能压根就不会意识到,甚至可能打心眼底,乐于被骗,因为比起认清真实的自己,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记忆不靠谱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很好的很快乐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我们可能没有能力记清几十年前的东西,很多细节是没法在大脑里保存太久的,我们用的不过是模糊的词语去记忆这些东西。
有一个十分经典且有趣的实验:让两组被试者观看一段交通事故影像,并且问其中的一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问另外一组:汽车撞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很明显,第二组回答的速度比第一组大的多,过段时间以后,再把被试者重新召回,问他们是否看到了汽车相撞时破碎的玻璃,第二次的肯定回答比第一组要多得多。
许多实验都表明,记忆并非记录了当时情况的真实影像,而是我们对信息的压缩处理和加工,如果不对信息进行简化和加工,那么提取时就会很困难。所以我们都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
看到了吧?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大脑欺骗,可不能轻易的相信大脑,适当把一些东西记录在纸上可比记在大脑里可靠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