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因为教师、学校、教育都是必须通过学生的发展成长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
每一个学生又都必定是也应该是个性的存在,尊重个性是尊重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的崇高追求,因为个性才能导致创新。
在大力呼唤创新的时代潮流之下,提倡和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但在具体实践中,只有广大一线教师才懂得其中无所适从的尴尬与苦衷。我们当前倡导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误区。
从个性的形成来看,一个人的个性主要是指个体生命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在周围各种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各自的独特禀赋与价值。中学生尽管个性还未完全形成,但已初具特色。
他们在知识结构、智力发展上各有千秋、又参差不齐;在价值标准、行为习惯上,都打上了不同成长经历中家庭社会背景的深深烙印。俗话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
尊重每一个学生这种本来的独特天性是我们一切教育的起点;帮助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和发展,也是中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如能从当前中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我们的中学教育应该也只能强调从构建共性的角度来发展个性。
从基础教育的三维目标来看,学校教育都应该致力于构建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必需的共性基础。
首先,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必定是客观的存在,因此都属于不会因任何个人而改变的普遍共性的范畴。
传承前人在这方面积累下来的丰富文化财富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
如果脱离对这些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来谈所谓的个性与创新,无异于想倒退到我们的远祖原始人类的艰难摸索阶段!这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进步”!
当前我们最权威的选拔考试就基本上是以统一的命题,标准的答案来选拔人才。即使现在为体现个性而设置选修课,命了选做题和探究题,但在实践中还是很难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
因此,脱离共性构建来谈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显然是在脱离最起码的事实。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看:它作为智力核心要素,也是当前个性和共性争夺的焦点。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教给学生一套统一的科学系统的思维认知方法,作为其自主发展智力的工具,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学习过程与方法,就是学校教育的无能,是教育的失职。那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个性创新能力都无从谈起。
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当前教育理论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制约着我们的新课改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瓶颈。正是这种薄弱给了泛滥的片面强调个性的教育理念以可乘之机。
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共性规律的研究,并保证有效落实到教学中,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再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使不同个性的人和谐相处离不开对共同规范的遵守,而构建这种共同的规范性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离开了共同规范的制约与协调,个性何以存在?在家庭中习惯了成为中心的“小皇帝”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我中心的作风带进群体的交往中。没有谁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具有了最起码的是非标准,甚至连最起码的珍惜自己、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
如果这时再一味强调个性,只能助长我行我素,个人中心,导致一盘散沙。没有共性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有的最大灾难!
因此对受教育者来说需要经历一个将个性主动融入共性的艰难磨合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主要只能由学校教育来帮助完成。
因此,构建共性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本位职责。当然构建共性时如何找到最佳的角度达到与个性的有机融合,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但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表示对以前忽视个性恪守死板教条的教育模式的反动而谈虎色变,忌谈教育中的共性构建!这是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片面与偏激,这同样有害甚至危害更为致命!
个性与共性并非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矛盾。相反,只有理直气壮地成功有效地大力培育良好共性的土壤,才能为生长出具有蓬勃生机个性的新苗创造必要的条件!
同时,从当前中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强调个性化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既然我们要尊重个性,就不能够忘记一个基本的事实:个性是属于个人特有的,不是别人可以强加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构建好必要共性的基础上保障个性自我发展的足够空间,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否则就是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
其次,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老师有义务帮助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但教师是否被允许是个性的存在?
当我们大张旗鼓地强调教育培养有个性的人时,如果忘记了教师首先必须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来要求,那显然是荒谬的。那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个性才能胜任对如此众多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完全个性化教育?恐怕即使以殉道士的精神将自己的灵魂撕成碎片,再一块块奉献给我们的“个性化”学生,也只能被当作垃圾无情地委弃于地!
另外,即使撇开教师个性不谈,从目前中学教育实施的条件来看,片面强调个性化,也只不过是闭塞眼睛捉麻雀而已。
大集体班级制授课特点,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等注定了在教学效率和个性公平之间难以兼顾的矛盾。
总之,过于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是导致当前教育“无力”“无能”的重要原因。
中学基础教育只有致力于共性的构建,才能最有效地承担起健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构建必要的共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评价学校教育的标准应该是在共性构建上的力度和效度,当然包括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融合程度。
如何寻找个性与共性之间恰当的平衡点,有赖于教育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决不能听任个性主义的泛滥而丢失了自己该坚守的阵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走出象牙塔似的空想,依靠切合实际的科学思维,或许能使我们的教育少一点迷惘,多一点实效。我们翘首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