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
昨天有人问我,三原色事件到底该相信官方论调,还是舆论导向。
各大媒体各小媒体发表的看法各不统一,也各有道理,其间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塔西陀陷阱。
抛开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讲,先来说说塔西陀陷阱。
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现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这就与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效应类似,第一印象效应,这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除了第一次见面,还有见面前的他人对此的评价。
当大脑接收负面的信号多余正面的信号时,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大一部分会忽略客观因素,此时就很容易被自己所欺骗。
有人说,欺骗的本质是“获得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那么欺骗的目的似乎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编造
2.隐瞒
3.避免损失
4.存心误导
三原色事件,你被谁带了节奏?
图来自网络
那么再回过头来分析三原色事件的目的,大概就是避免损失了。这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在事发时第一次位要解决的。
为了避免损失而冠冕堂皇的的行为其实人人都有。倘若你要在集体中询问一个人的看法,这个看法大多是中立的,毫无尖锐性的。
极少部分听着刺耳的,会被认作是一个傻子。
“瞧,这个人多不长眼色”。在人人都和和睦睦的环境下,特立独行是不受待见的。此时内心真实的想法很多时候只是留存在内心了。
人往往敢于挑战权威,却不愿挑战背后带来的闲言碎语。为什么人会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看法,还是看法越来越不满平庸上的闪光。
最近看了个老电影,《甲方乙方》。之前上实训课的时候,对一个片段中葛优的角色印象深刻。片荒的时候突然想了起来,算是完整的看了一遍。
三原色事件,你被谁带了节奏?图来自网络
其中印象最深的只有“真诚”二字。不图回报的付出仿佛在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被消磨了。善良的人大有人在,真诚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从中引起的,胆敢发出不同声音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说真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这是在纪念巴金先生105周年暨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冯骥才先生的祝词。
那么在义务教育普及下的今天,有多少人愿意说真话,多少人想要听真话。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谈到了“社会秩序不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能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三原色事件,你被谁带了节奏?图来自网络
但倘若无人敢去合理挑战权威,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那在社会主义之下,是否是一种隐性的专制。
官方的宣告就如同小时候上课迟到写的检讨一般,模式化刻意化,有多少人还能想起法律的枪已经快要生锈了呢。
倘若没有了真实的、石锤的证据,还能被舆论带节奏,那么还是从网络的大杂烩退出比较好。毕竟这事儿放到以前,很大程度是曝光不了的。
至于到底该相信哪一方的论断,坐等真相吧。到底是时长的问题,就看坐不坐的住了。
不说了,我搬个小板凳听新闻联播了,教育部副部长刚还说,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规范幼师行为呢。
end
三原色事件,你被谁带了节奏?欢迎留下您的观点,以及指导意见(⁎⁍̴̛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