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小婊砸,被玩弄的多了,才配得上别人口中一句“韵味十足”
没有了平台,你的价值还剩多少1.把自己卖出去
曾经在一个微信群里,我参加了一次活动:“大家互不认识,让每一个人都要在群里做自我介绍。之后,让大家投票选出三个印象最深刻的人”
我是第16个发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数字,因为一共有30人,我处在正中间,估计到我这里的时候,大家都会有听觉疲劳了吧。
群主的本意是在理想状态下,大家能够离开平台的烘托,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大概扫了大家的版本,基本都离不开姓名、就职的公司以及所在的岗位职责,这俨然是淹没在名片堆里。
而那天,我第一次脱离了平台的烘托,把自己推销给大家。
我叫王梓丞,我不喜欢用职业去给自己贴标签,因为我自己就是最好的标签。我是一个自由人,拥有自己的原创平台[与梓丞说],经历了七次被《青年文摘》退稿之后,我走向了我为自己代言的道路,写作是我每天工作之余最开心的事情。请多多指教”
说出这段自我介绍之后,我就料定自己会当选,事实也是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咱们今天的主题。
2.成长的太热烈
没有了平台,你的价值还剩多少其实写这篇文章,是受一位朋友的启发。
看电视时,我觉得有一个有趣的事,
你妈替你参加了公园相亲大会,把你的信息介绍给你的相亲对象,如果你所在的单位说出去是对方听说过的,那么不仅你妈倍儿有面子,对方也会因为你所在的平台对你加分不少。
这就好比在学校里,参加某个活动,假如所有同学的自我介绍都差不多,那么大家拼的就是平台的知名度了。
作为一名混迹学生组织的资深玩家,对比深有感触。
系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们能够在自己的院系里“呼风唤雨”,校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们在学校“一手遮天”。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当时在学生会任职期间就开设了“与梓丞说”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因为只需要一条朋友圈,一天涨上几百粉绝对不会成问题,哪会像如今,每增加一个粉丝我都会欢喜的不得了,我也很幸运,这样得到的粉丝才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不过那时也不会有空闲的时间去专心写东西,有得必有失。
以前手机要随时保持静音,因为时不时会打进来电话,有的布置工作,有的约饭,还有的就是纯属扯淡。
当我离开学校实习时,脱离了组织,一个暑假的时间,我的手机就变成了我的手表,偶尔打进来的电话也是室友帮忙带饭,10086的本月话费到账通知。
所以当你看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知道梓丞你为什么要在课余写文章了。
因为我为年轻停过一次笔,这次成熟后我要坚持到底。
毕竟写作是能够陪我一直走下去的事。
3.校园or社会工作者
没有了平台,你的价值还剩多少这也是为什么大企业的人,更容易自带光环。即使自己在平台里不过是个滥竽充数的,出去谈合作,回家走亲戚,别人一听你是某公司的,必然态度不一样。时间久了,你也以为自己特别牛逼,自我感觉良好 。
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分享的一个案例
一家在知名4A公司做策划的女孩,因为所在平台和工作性质经常能接触到其他知名公司的负责人。有人慕名加个微信也很正常,可姑娘却总是一副炫耀的姿态,张口闭口都是认识了谁,积累了多少人脉,自己随时出去开个工作室都会有人来帮衬。
前几个月姑娘离开了这家公司,去了一家小型公司当中层。恰好赶上公司周年庆典需要联系企业赞助,这个差事在同事看来简直为她准备的,毕竟那么多成功人士都是她口中的挚友。一开始,姑娘倒也信心十足,但很快就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发信息没人回应,打电话全是拒绝。
姑娘很是纳闷,以前都是各种“亲爱的”,怎么现在就变成陌生人了呢?
原因很简单,社会是功利的。
4.我们要保持冷静
没有了平台,你的价值还剩多少微博曾经被汪涵大叔刷了一次屏
这次把“人脉”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当大家都在感叹汪涵大叔到底有多么深的人脉资源时。
高三毕业那年,父亲把我带去陪他参观一家大型轧钢厂,返回的途中,父亲问我今天有没有什么收获。
当时我随口说了一声,嗨,还不都是银行贷款。
父亲听了之后把我教育了一顿,说我目光短浅,为什么不去想想你自己怎么不能做到银行上赶着给你贷款。
其实无论是羡慕汪涵的人还是看不透世事的我,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有用的社交,一定势均力敌,处于同等的段位,才能平等地对话。
所以啊,离开了平台,你的价值还剩多少,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别再说平台不重要,人走茶凉这东西……
真正离开时,你才会发现之前你身上的光亮,是别人给你打灯,是舞台的照射,而不是你自带光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