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聊天,她发感慨说:现在越学越多,控制不住了。我笑着说:那你要有所取舍喽。她摇摇头:不行不行,这些知识都很有用呢。
不知道你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呢?先给大家看几个数字:
1. 纽约时报一天的讯息量 = 17 世纪一个人一辈子讯息量总和。
2. 网上的讯息量一天至少 1000 万个中文字,最高一天,流量是 200 亿个汉字讯息量。这还不包含外国人的英文字讯息量。
3. 现在每两天产生的数据 = 人类会写字以来至 2003 年的总累积数据量。
4. Youtube 每天上传的影片,要花15 年才看得完。
5. 全世界每天有 2500 亿封以 上的 email,其中 80% 是垃圾信件。
毋庸置疑,信息大爆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怕自己落后于其他人,于是不停地往脑子里“塞东西”。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知识?知识与知识都是一样的吗?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成甲老师给知识做了如下定义:
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你看,这个定义是不是给了我们一种甄别有效信息的方法。换句话说,不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就不能算是知识,充其量只能是信息。这样看来,知识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取决于你能否使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
且慢,学会如何甄别有效信息,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已,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知识与知识都是一样的吗?很显然,知识与知识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写作可以锻炼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假设你知道这一点后马上开始行动了,那么这条信息对你来说就是知识。但是很多人写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半途而废,一般人会简单归因于“没有毅力”。而如果你订阅了得到上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你可能就会知道,有些技能的提高属于指数增长,它指的是:
刚开始进步非常缓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进步。一直到某个时间点,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突飞猛进,而后增长的越来越快。很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成长、个人财富的增长、博客点击量的增加以及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的增加等,大体都符合指数增长。
而写作,恰恰就属于指数增长——你需要持续不断地写很多年,才能看到明显的进步,在那个时间节点到来前,你的一切进步看起来都微乎其微。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写作背后的规律。
写作背后的规律和写作的好处,前者显然比后者更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成甲老师将这种知识称为“临界知识”。一般知识的威力好比手榴弹,而临界知识的威力达到了原子弹甚至氢弹的级别。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临界知识要比其他知识更有用,那接下来是不是该说说如何学习临界知识了。非也,学习效率要想大幅度提高,必然伴随着底层认知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与我们的底层心态有关。因此,我们要从底层心态开始说起。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要想建立绿灯思维,首先,我们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习惯性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它指的是一遇到与自己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下意识地产生防卫甚至是敌对心理。习惯性防卫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以体力为主的蛮荒时代,这种机制可以使人最大程度地存活下来。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会极大地阻碍我们的成长。
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基里斯说过: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习惯性防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往往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等同于对我们这个人的否定。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在一起。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月前我和朋友聊天,她就工作上某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但我当时未能给出建设性意见。她马上就不高兴了,说了几句听起来很不舒服的话。我当时就认为她是在否定我这个人,而不是我的行为——未能给出建设性意见。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认识到二者是不一样的。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明白了这些,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就能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绿灯思维属于快速成长的基础心态,但光有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具体执行中的心态。
快鱼吃慢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甚至电影《功夫》里面也有一句经典台词教导我们: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学习真的越快越好吗?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说: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这一点,可能是大多数追求快速成长的学习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所以,我讲的就是这个层面的心态: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换句话说就是快速学习的前提是拥有“死磕”精神。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而大多数人学习时,遇到困难往往会“知难而退”,殊不知打通这些“知识阻塞”,正是融会贯通的关键。而单方面追求快速成长的直接结果就是“知识阻塞”越来越多,最终拖慢你的成长速度。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死磕那些重要的、核心的知识,力求深刻理解,运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举个例子,写作最重要的是要表情达意,文笔是其次,但现在很多人的做法是努力学习各种眼花缭乱的修辞手法,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词不达意,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以慢为快的第二层意思是: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无非就是二八原理,上文我们提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些知识就是比其它知识威力更大。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死磕”关键问题上才是正确之道。有两种问题值得我们下真功夫:
一是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
二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有启发的观点。
去年10月19日,我在知乎上听了李笑来的《1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后来我把笔记整理好之后发表在了网上,不久有人问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当时,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属于“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为此我足足思考了3个月有余,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那种长时间死磕一个问题而后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亲自尝试过才能感同身受。
好了,总结一下,结论有这么几个:
信息大爆炸而只知识并没有大爆炸。
知识与知识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更能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这些知识叫“临界知识”。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底层心态:一是绿灯思维,二是以慢为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