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是一粒种子。
家乡,是一粒种子,碰巧落地,生根发芽成长的地方。
过去这四十年,农村人像一棵棵树苗,从农田里连根拔起,向城市进发。
为了更好的生活,身上只有几十元路费,带一编织袋行李。
在工厂里加班,在酒吧里陪唱,在餐厅的后厨劳碌,付出汗水,泪水,尊严,在城市里扎下根来。
2,
一部合家欢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竟然哭湿了我的四张面巾纸。
哭,都给我哭。
我的哭,是笑中带泪。
范伟老师演的《最后一课》。
20年前,他在浙江,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做支教老师,用他的言行去影响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
他站在讲台上,心想,这是最后一节课,要交代什么?
对了,小花你的鞋底没纳好,下课来找老师,老师帮你纳;
二加二等于几啊?错啦,你怎么还是不记得,二加二等于掰,记得了吗?
你啊,老师下课就不去你那吃饭了,告诉你爸,你好好学习,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同学们在笑,他跟着笑。
——“最后一节课了,那就不讲课本上的内容了,来说说我和我的乡……家乡……乡家?”
那天大雨瓢泼,他要去给小峰拿颜料。
他跑啊跑啊跑,拿起自己的颜料,拿扇子挡着,跑回教室,跑……摔在了桥上。
颜料掉进了河里。
他惊慌失措地去捞,但红的、蓝的、黄的已经流淌在了潺潺的河水里,滴滴答答的雨声中,有人叫老师,他抬头去看,有些难过和愧疚地对最前面的男孩笑了。
——对不起啊,老师没帮你拿好颜料。
3,
人为什么离开家乡?
无非也就是时,势,和命吧。
电影片断《回乡之路》,空气中弥漫着黄沙,教室里,高老师说,
“长大了,走出去,带着本事回来。”
而预告片中,高老师跟孩子说的是,
“考出去,谁也不要再回来。”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即命运,是一条单行道。山西的春天,八十年代,黄沙在天上飞,嘴巴里常吃到土。每年植树节,孩子们上山种树,势叫黄龙变绿龙。在黄土高坡,日照充足,水流失严重,土地风沙厉害。土内营养少,农民收成低,收入少。
孩子们努力读书,有些人就是要离开山西,孔雀东南飞,寻找更好的生活。老师们希望孩子有出息,生活更好,肯定说的是考出去,不要再回来了。
过去这20年,势是什么?
第一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
核心是“土地”。
第二则是“全球化”,
核心是“产业”。
深圳这样一个都市圈的形成并非一国之力铸就,而是背靠全球化进程的。
张爱玲说,“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4,
童年的朋友,如同童年的衣裳。
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
每个人成长道路不同,趣味也不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5,
新农村建设不能理想化。
不能一讲新农村,就像电影片段中《神笔马亮》勾画的,一片洋房,蓝天白云,稻田画作,出行有车,干干净净,这样一种模式叫新农村,这容易理想化。理想化带来急于求成,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理想化。用理想化的东西代替现实,带来绝对化,带来一刀切,带来形式主义。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6,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这是我脑壳子里的旋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电影院里的旋律。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奋斗的最大动力。有余力,也可以为改变这个世界做小小的助推。
最终电影里闫飞燕改口,说的是:
我回来啦,带着本事回来啦,我是不是听话的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