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过去三年,我总在传销它--《社会动物》

过去三年,我总在传销它--《社会动物》

作者: serena3352 | 来源:发表于2016-05-08 01:03 被阅读55次

    《社会动物》,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作者戴维·布鲁克斯。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这是一本被我持续传销了三年的书,它不鸡汤,不晦涩,生动有趣地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认识,也给了我很多力量。为了让对它有点兴趣的人,更快速地决定要不要入手,毕竟读完它需要一定时间,而时间又总有“优劣排序“之分,所以我把当年的读书笔记,和最近的一些认识整理了一下,希望能有所帮助。

    爱,是一种动机

    爱,是人类诞生之初起就存在的永恒话题。对真爱的渴求,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英雄梦,即便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实现,却仍能创造持久的动力。我们对爱的理解,偏向于描述为一种类似幸福或悲伤的情感。而事实上,它可能是一种动机,当感受到它的信号(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项事业),而非得到它时,大脑神经就分泌出功效强大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开始体验到强烈的欲望、探索性的欲望和持久的专注。

    由此看来,爱产生之初就是能引发积极的行动,而非我们通常情况所认为,婚姻状态才是对爱的终极评判,与其功利地搜寻匹配的条件,慌乱地搭建一个空洞的婚姻关系,不如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妙的信号,认真体验这些非凡的感受,让灵魂真正受到一次鼓舞。

    决定相爱,有一套精密的决策模式

    一见钟情,几乎是浪漫爱情里最让人心动的时刻。而实际上,早在眼神间电光火石般的碰触之前,这个选择就已经产生。这是因为,恋爱选择有一套精密的决策模式---人们通常还是会爱上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外贸特征---人们倾向于选择双眼距离与自己的相当的对象;比如智力水平—观察对方的词汇量,对于智商仅有80的人,会了解“巨大”之类的词,不会关注“宣判”一类的词,而智商达90 的人,会了解“宣判”一类的词,不会了解“委派”一类的词;人生愿景、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也是人们选择恋爱对象的重要证据。这种模式会直接决定人们的选择行为,有研究表明,54%的夫妇初次约会时,家的距离在16个街区以内,因为在相似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会具有类似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甚至智商水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长时间寻觅不到真爱,可能是时候换个环境了。

    激素水平影响人的一生

    青春期的躁动,跟快速变化的激素水平有关,这个常识应该不会受到太多人置疑。比如女生会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对外界的评价异常敏感。如果你告诉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她的低腰牛仔裤有点太低,她会理解为你说她放荡或是过于肥胖,尽管你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中年时期的无趣与乏味,可能跟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有关,《女性的大脑》“女性会变得不太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取悦他人,她只想要取悦自己···她对情绪的微妙之处不太感兴趣,甚至跟朋友聊天时,也会感到毫无乐趣可言,因为她体内不会再产生大量的多巴胺。男人则更不用提了,在婚姻中,即便他到了50岁,他也肯定不会突然变得更有教养或更容易沟通。”

    我们是否就应该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当年华老去后,和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分离?当然不,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光明而科学的答案。老年人完全有能力持续学习与成长,人的大脑一辈子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联结,甚至新的神经元。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最终都能解决问题。

    高中,把人分类的机器

    高中的根本目的根本是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名校、普通大学,或者直接工作。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社会挑选,而高中是最重要的一次。对于聪明学生来说,哪怕是他们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最终的收入还是会跟去了名校的学生一样好;而对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上不上名校对他们影响巨大。因为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门心思地考试,会培养孩子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能有更多的机会。(参考同人于野的新书《智识分子》)

    高中的存在,是为了使年轻人认识到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结构的哪一部分。每个人具有组成团队的倾向,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潜在在行为模式。如何组建团队呢?流言;如何在团队里获得地位和权力呢?传播流言,但这建立在对规则的超然理解获上。(《人类简史》里做过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仔细看看)。进一步说明,要想获得团队里的领导地位,那么制造“流言”—新信息,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改变环境才能摆脱贫穷

    试图找出能够使孩子摆脱贫困的症结的努力,都是徒劳------因为社会是动态复杂性,不能用逐一剖析组成部分的方法来高清问题。因此,在美国,有个“为美国而教”的组织,其中两名成员创办了一所名为“学园“的组织。他们对贫穷有自己的解读和认识,他们认为:没有哪种特定的干预措施能够以连贯的方式彻底改变一个孩子或一个成年人的生活,但是假如你能让一个人至于一种文化、一种新关系网的包围之中,那么他们也会吸收新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尽管这种吸收的方式是你无法测量和理解的。当你处于积极的文化氛围中时,随着各种积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增益,总体的影响将会是滚雪球式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在习得这些新的影响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新的环境里呆的时间不够久,那么一但退回到原先的那种文化环境的话,所有的成果都会付诸东流。

    文化也有高低之分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即便他们有独特的魅力。比如,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和古吉拉特族印度人,不管处在何种社会环境当中,也不管周围条件如何,总能成为成功的商人。比如,20世界上半叶,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同时居住在曼哈顿的下东区,但犹太人崛起的速度要迅猛得多。

    那些身处“倾向进步”的文化之中的人们,认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之中的人则更倾向于听天由命;“倾向进步”文化中的人们认为财富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可以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而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之中的人们看来,一切都将保持现状、永不改变。(斯坦福教授托马斯索维尔《种族与文化》、《迁徙与文化》、《征服与文化》能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智商才不是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非凡的天才,但往往忽略智商以外的因素,比如思维能力和心理特质,而这些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智力手册》一书中,佛罗里达大学学者理查德调查了智商与工作成就间的关系“智商大约只能造成大约4%的工作成就差异”,就连这个数字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心理特质类似于道德品质,它由经验和努力铸就而成,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习得:比如在下决心之前先收集信息的倾向性,在得出结论钱先需求不同观点的倾向,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进行广泛思考的倾向,在采取行动之前先考虑未来结果的倾向,在做决定之前明确衡量情景优劣的倾向等等。

    你一定比你想象中更自负

    人们通常情况下是自负的,过高估计自己知道的事情,比如计算机行业的经理们自认为有95%的把握答对题,事实上他们当中80%都答错了;过高估计自己能够知道的事情,比如有学者研究过6600单亏损的股票交易,发现大部分都是最为自信的股票交易者进行的,并且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过高估计对做出决定的诱因的理解能力,比如杜撰一个合理原因,努力向自己证明在当时的情景下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恰当的。

    这是因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宁愿自欺欺人地捏造出让自己的满意的想法而不面对事实。

    然而真相是,人生总是会不断地失败。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系列受控的错误而前进。每一步都是部分性的失败,需要下一步来矫正。所以,不妨把它看成走路,每一步你都在转动身体时失去平衡,而后你会迈出另一条腿来支撑。

    出轨,是因为道德败坏吗

    在我们传统的民间智慧里,出轨是理性的道德没有对抗过本能的激情,才做出背叛的行为。如果道德理性的思考,能让人有更多的道德举动,那么不那么情绪化的人应该更加道德才对,可精神变态者似乎就不会因别人的痛苦而产生任何情绪,这些人可不是超越理性范畴的道德家。

    实际上人的行为,可能并不受个性特征所支配,相反,情景似乎对人的行为有着更强大的影响力。20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在实验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情景,给予一万名小学生随意撒谎、欺骗和盗窃的机会。他们的做出这些行为的次数与任何可以衡量的个人性格特征或者道德理性评估都不具有相关性。

    因此,即便是我们有诸多不能控制的本性,也可以选择把自己置于能够加强道德水平的环境之中,跟与在夜总会或者流氓混在一起的人相比,选择从军或去教堂的人会对世界做出不同的反应。

    人生的终极意义

    这本书几乎包含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因为做出恰当的选择更靠近幸福饱满的生活。在这些选择中,我们可能会无数次的追问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比如我自己···),你如何定义幸福?如何定义价值?如何定义朋友?如何定义爱情和婚姻?几乎能够把你理清思绪。而最终,人生会朝着哪个方向走,还是跟我们日复一日、无时无刻的行动有关。我们不能在最初就依靠思考和语言去编织一个真实的人生,却能用正确的行为和举止去把它勾画得完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去三年,我总在传销它--《社会动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js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