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考研放榜之日,随着各校成绩的陆续公布,又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惊叹艳羡的“学霸学神”。那么,唐朝的诗人才子们,他们科举成绩又当如何呢?
1.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1.1初唐四杰
杨炯,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童子科。
王勃,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幽素科。
掀起大唐诗歌初次浪潮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各怀绝技。
都说骆宾王七岁作诗《咏鹅》,是个神童,但这只是坊间传言,杨炯却是真正得到官方认证的神童。
唐朝有童子科,专为十岁以下的少年而设。显庆四年(659年),十岁的杨炯“举神童”,后来又授予校书郎,校勘宫中典籍,可算是少年得意了。
王勃则在乾封元年(666年)以幽素科及第,年十七岁,尚未达到唐朝二十及冠的年龄,也同样传为佳话。
初唐的科举体系尚未成熟,卢照邻和骆宾王走的都是荐举路线,而不是科举路线,王勃的幽素科,其实也算是荐举的一种。
1.2 陈子昂
陈子昂,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
这一年,唐睿宗李旦被母亲武则天立为傀儡皇帝,这一年,已驾崩的唐高宗李治的灵柩正准备长途跋涉地从洛阳运往长安,陈子昂中了进士以后,满腔热情,就此事上书发表议论,认为灵柩安置在洛阳就好了,不必远赴长安而劳民伤财……上书写得洋洋洒洒,打动了武则天,据陈子昂的《旌德碑》所载:公乃献书阙下。天后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金华殿,因言伯王大略,君臣明道,拜麟台正字。由是海内词人,靡然而风……
好一个“览其书而壮之”!还亲自召见,而且,据其它一些史料所载,陈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最后武则天十分感动,然后给了他一个九品芝麻官——麟台正字,放在现在就是图书管理员。
1.3贺知章
贺知章,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后来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掌经籍图书,人称贺监。
1.4张九龄
张九龄,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进士,而十分赏识他的主考官,则是沈佺期。
大概是沈对张的赏识太显露,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更是有人进行了“谤议”,于是张九龄被迫接受了重试,但仍然顺利过关。
沈佺期写过“汉月生辽海,曈昽出半晖”,而张九龄写的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气象博大,心胸恢宏,果然在玄宗朝成为一代名相。
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代宗永泰二年(766年)】
2.1 王维
王维,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状元。
有唐一代的著名诗人里,获取了状元殊荣的,只有王维,而且其过程颇有趣。
王维本来年少时即声名远扬,左手文章,右手琵琶,翩翩少年,尤其为岐王所眷重。然而,那一年竞争很激烈,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也同样呼声很高,据说都已经被公主暗定为状元了,岐王便连忙安排王维去谒见公主。
当时,王维并没有明露自己的身份,只是扮成一个随从,“妙年洁白,风姿都美”,以翩翩举止打动公主,并“独奉新曲,调声哀切,满座动容”,使公主“大奇”。
岐王趁机言说王维的文采,王维便取诗卷呈上,公主一见,便觉“惊骇”,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她常常诵读的,原以为是古人诗篇,没想到却是王维所作。
有这样的三次灵魂推进,王维一举占据了公主心中的重要位置,也得以取代张九皋成为状元。
2.2 高适
高适,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有道科,年近五十。
年龄固然是偏大了些,比起杨炯、王勃、王维这些年轻有为的人,确实很不露脸——不过,最重要的是,有道科是个冷门考试,并不是很能服众的科目。
科举制度经过初唐的发展和改革,盛唐时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系统,考试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其中进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渐渐大于明经,以致于后来有种种进士鄙视明经的段子,那么,在明经进士之外的有道科,则更不必提了。李白曾被推荐为有道科,他却没有去,此科的地位可见一斑。
被有道科录用后,所授官职也不会很高,高适只是被授了一个封丘尉,小县小官,从九品下,明显不能满足高适的志向,于是他便感慨地写下《封丘作》:“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很快就辞退了封丘尉的职务,不过,他随后被哥舒翰所聘用,在安史之乱中,因为种种因缘,五六年间便提拔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位高权重的职务。高适最终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死后谥曰忠。《旧唐书》评价他: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3.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835年)】
3.1 韩氏集团
天宝以后的进士榜上,三四十年间都很寂寞,792年韩愈中第,拉开了又一代诗人集体亮相的大幕。
韩愈,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时年25岁。
柳宗元,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时年21岁,同年还有刘禹锡和元稹。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但两人的交情却比较泛泛。
孟郊,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时年54岁,忍不住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与韩愈共同引领了韩孟诗派。
张籍,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这一榜上还有孟郊的从弟孟寂,张籍曾有《哭孟寂》一诗:“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张籍是韩愈的得意弟子,娶了他的侄女,当是韩氏集团中重要人物。
3.2 白氏集团
白居易,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时年29岁。应试的诗是《玉水记方流》: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白居易并不像孟郊那样大器晚成,但也绝非少年得意,他曾慨叹道“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应试诗中的“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也是自己的心事写照。
刘禹锡,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这个称号无人可夺,概因为二人基情无限,不仅经常写联句,还干脆共同写下《刘白唱和集》,共收入且只收入两人互相唱和的诗作一百余首。
元稹,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明经,时年15岁。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常有诗作往来,一句“唯梦闲人不梦君”,使人伤感无限。
中唐时,进士地位已经高于明经,元稹一度官至相国,却是明经出身,以致于好事者编排了一个段子,说元稹去拜谒少年李贺,却被李贺拒之门外,嫌他的出身丢人。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又参加了拔萃科的考试,双双及第,结下了通榜之谊。拔萃科的难度比进士只高不低,所以,就算十五岁的元稹考中了明经不算露脸,拔萃科的中第,也是十分令人骄傲的,不会触发什么被鄙视的剧情。
李绅,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进士。与白居易、元稹交往甚密,也参与了新乐府运动。
4.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至哀宗天佑四年(907年)】
4.1 小李杜
杜牧,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
李商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
和李杜类似,小李杜的年龄相差也是约十年。
杜牧的科举之路比较顺利,他的《阿房宫赋》当时已经流播于世,为他赢下声名无数,太学博士吴武陵因此而特意找到主考崔郾,希望能帮杜牧求到一个状元,不过,当时状元已经内定了,第三名也已定,只好定了一个第五。
杜牧当年又入了贤良方正科,考为第四等,这意味着他当年便能被授官,而同一年连过两次考试的人只有他一个,于是他不无得意地写了一首颇为讨打的《重登科》:“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相比之下,李商隐的科举之路就显得比较坎坷了。他家境贫困,名声不够,都是使他吃亏在起跑线上的客观原因,最主要的,他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贾餗,在贾餗出任主考的几年里,李商隐毫无机会。直到最后,他的好友令狐绹替他向考官高锴全力推荐,李商隐才得以登第。
李商隐开成四年(839年)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获得弘农县尉的小官,会昌二年(842年),才又考中了拔萃科,授予秘书省正字,就是当年陈子昂受到金殿召见一举获得的官职,这既说明了陈子昂当年是多么荣耀,也说明了李商隐是多么不易。
李商隐仕途不顺,大概是感觉总有小人当道,他便很感慨地提笔写道:“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
4.2 温庭筠
温庭筠,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等第罢举。
虽然考场上没有考中的人很多,但倒霉蛋温庭筠是可以在这个榜单中出现的,据《唐摭言》的记载,温庭筠当年以第二的身份被京兆府推荐,理应被录用,但最终却被“等第罢举”了,而这一年等第罢举的人也只有他一个,活脱脱是个悲剧。
没有被最终录用,其具体原因很难考证,大概是和他被卷入政治风波有关,毕竟温庭筠名声并不算好,以恃才傲物著称,还有去妓院要钱、醉后被巡逻兵士打断牙齿的风流事。
这些放荡不羁的事也为温庭筠博得了名声,有《旧唐书》《新唐书》为其作传,其他考中的进士,反而默默无名。
类似的状况还出现在李贺身上,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父讳不可犯,故此李贺与进士考试无缘。
科举固然是重要的出路,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未曾通过科举考试却名留千史的唐代诗人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所以说,能不能功成名就,最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真正的本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