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论语》原文之二百一十七

学习《论语》原文之二百一十七

作者: 坐看云起时wjh | 来源:发表于2024-07-25 09:44 被阅读0次

    子路问事[1]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1]事:侍奉,服侍。

    明·张居正:“盖子路刚直敢言,不患其不能犯,患其无忠爱之诚耳,故孔子以是勉之。然勿欺在于臣,而纳谏系于君。大舜合己从人,闻一善言,即从之若决江河,惟求有裨于君德,有利于国家耳,何必问其心之诚与不诚乎?此又在上者所当知也。”

    【译文】

    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国君,但可以为进谏而触犯他。”

    【解读】

    作为下属,做到不欺瞒上级并不是特别困难,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有问题的时候做到勇于承担责任就可以了。但是要做到直接给上级或者领导提意见,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对待领导的错误,要有耐心、能忍让、有智慧,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意见有效地传达出去。人都喜欢听溢美之词,所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

    【注释】

    [1]上、下:向上、向下的意思。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宋·朱熹:“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明·张居正:“小人凡有所为,都是一团私欲,故其志气昏昧,物欲牵引,良心则日以丧失,邪行则日以恣肆,渐至于为愚为不肖,而与禽兽不远。”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达仁义,小人通达财利。”

    【解读】

    孔子所说的上达,是说君子追求的是仁义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君子能够通达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小人则通达于财利,遇事着眼于表面现象,见事不明,甚至通于邪道、歪道。君子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更不会在某些小事上耍小聪明。而小人则往往在细节处大做文章,突出表现。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

    【注释】

    [1]人:意指别人。

    宋·程颢、程颐:“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又注:“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宋·朱熹:“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做学问在于提高自己,当今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给别人看。”

    【解读】

    这里说的“古人”怎么样,其实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今人”应该怎么样;而说的“今人”怎么样,实际上是在说不应该怎么样,其实归根到底是要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现实中此类“今之学者为人”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学习知识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不解其中真实含义。为了充门面而学习的人,不可能领悟知识的真正精髓。学习是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一点。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宋·朱熹:“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

    明·张居正:“大抵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出入无定,故寡过未能,非使者为伯玉谦词,乃真实语也。”

    【译文】

    蘧伯玉派一位使者来探望孔子。孔子让了座之后问道:“老人家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还没办到。”使者出去以后,孔子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

    【解读】

    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孔子和他私交很好。孔子问蘧伯玉的近况,使者非常巧妙地回答说,蘧伯玉在不停地反省自身的错误,但是他感觉还做不到,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孔子非常赞赏蘧伯玉使者的言谈。现实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完美,人的道德修养自然也无法说已经达到了完善。如果犯了过错,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把过错归于外在条件,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有谦逊的心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论语》原文之二百一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np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