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研讨案例:
初二女生小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五名。父母也都是很优秀的小学老师,小A学习生活非常自律,每天各种事情都能按照计划按时按点完成,课堂上她也总是坐得笔直,眼神从不离开老师和课本,课间和别人聊天的内容都是某道题怎么做,她也从来不关心班内其他的事情。
今年升入初二以来,月考的成绩还是不错,但她总是满脸疲惫,学习也挺吃力,完全没有一个初中女孩子该有的朝气。老师和家长都劝她要劳逸结合,可她对这些关心很抵抗。找她谈话,她说感觉自己压力很大,谁都替不了她,自己也不想和同学们一起玩,觉得没意思。还说她总想找人发发火。不过小A在学校并没有对谁发过火,她更多的是选择了沉默,她也感到自己很累。
小A的状态很让人心疼,作为她的班主任,我该怎样做她的工作呢?
我的看法如下——
这篇案例,简单明了,没有以往案例中的孩子那样让人焦心,这是我的第一感觉。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初中孩子心理特点、学习行为、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没有全面的了解。但是,回忆曾经与初中的儿子共同走过的经历,站在教师的角度,调动近年来学习到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知识,我觉得,可以把自己肤浅的认识谈一谈。
首先,梳理一下小A同学的情况。
1.品学兼优、生活自律,标准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升入初二后满脸疲惫,学习吃力。
3.老师和家长支招:劳逸结合,
4.小A的反应:很抵抗。明确表示感觉压力很大,谁都替不了她,不想和同学们玩,觉得没意思。还说她总想找人发发火。
5.小A在学校并没有对谁发过火,她选择了沉默,她也感到很累。
理清楚小A的情况,我突然想到两个画面,一个是朋友发的视频,上初三的女儿打电话电话给家长说想回家,一进家门,穿着宽宽大大的校服的女生就号啕大哭:“我太累了,我受不了了!”另一个画面是两年前,在一次聚会上,同事接到一个电话,说上高一的儿子问可不可以回家里住一晚,第二天早上跟上回学校上课。紧接着说的一句是:“你要是不来学校接我,我就要自己翻墙出去。”同事回答孩子的是“别人都能受了,你都受不了?”在场的同事们都劝她:“你去接孩子回来休息一晚上吧!既然孩子都这样说了,就是在向父母求救……”
回过头来说小A,应该是乖孩子遭遇了青春期暴风骤雨的袭击!
初二,我对这个词语很敏感!听到太多的家长反映自己的乖乖女、小暖男到了初二突然性情大变!想想我的儿子,也是在升上初二的第二周,自己到楼上打扫了一个房间,决定自己睡。并且明示:爸爸妈妈不要进我的屋!
结合小A的家庭情况,估计小A的父母从小就对小A要求严格。使得小A的的确确成为一名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优秀孩子!
现在,面对小A沉浸在一种自我封闭,焦虑抑郁、内心如岩浆翻滚,外表却竭力冰封的痛苦中,我觉得,像父母说一句:“劳逸结合”根本不起作用,因为这是在指导方法。不如,静静地对小A说:“孩子,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
我觉得,小A现在缺的是师长的真正的理解,缺的是师长表达发自内心的共情。
因此,用共情,先让小A感觉到父母老师的感同身受,而不是说教“注意劳逸结合”。孩子有可能就会舒适一些。
其次,老师可以利用在校时间,课堂上、课间、课余时间,制造一些让小A走出教室做些不是讨论习题的事情,到办公室帮老师去取送学具、作业啊等等。还要由点到面,考虑班上的小A不止这一个的问题,开展关于青春期认识的主题班会或者相关活动,必要时可以请专业老师进班跟学生面对面活动。
作为小A的父母,利用假期带孩子走进自然,或者让孩子单独去看看电影……必要的话,可以请咨询师为孩子疏导。
有人说,青春期就像流行性感冒,有的人没有什么不适,而有的人则吃药不行打针,打针不行还要输液,折腾了孩子和家长!
目前,小A的状态是让老师和家长伤脑筋又一筹莫展,但我最想说的话是,孩子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痛苦不堪。我们面对青春期在孩子身上施虐表现出来的让人抓狂的行为,一定要把理解放在第一位。耐住性子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现在的不适甚至焦灼、痛苦!你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我们可以谈一谈。请你记住,任何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
网友评论